位于政和县外屯乡的洋后廊桥
每年的端午节,政和一带民间有走桥传统习俗。这天来自周宁、福安、松溪、建瓯、政和等地的八方香客及信众,从凌晨两三点就陆陆续续赶到政和外屯洋后廊桥举行走桥活动,这也是他最忙碌的一天,防火、疏导、清理……他是守桥人杨机义,2024年杨机义获评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文物守护人”。
村民杨机义从小就在桥廊边长大,如今75岁的他是廊桥的“保镖”,守护着廊桥。1974年,他从50岁父亲杨武庆手上接过护桥担子,如愿成为一名护桥人,从此,再也没有和廊桥分开过。但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已被杨机义做到了极致,他和廊桥相伴了50年,也让这座廊桥保持了长期的安全和见证了洋后村廊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洋后廊桥位于外屯乡洋后自然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廊桥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2007年曾经大修,为单孔拱式全木构廊桥,桥拱桥跨度33米,宽4.86米,净跨27米,拱桥屋屋顶距河面高25.6米,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保存完好,结构精巧,与澄源赤溪桥、岭腰后山桥一道作为政和县廊桥代表进入了“ 闽浙木拱廊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
今年75岁的杨机义是洋后廊桥守桥人
“一守,便是一生”。一段爷孙三代接力护桥情的故事感染了无数人。“父亲从懂事起就知道爷爷开始守护着廊桥,我8岁时,爷爷杨祖钱过世,33岁的父亲从爷爷手上接过辛苦的护桥工作。”站在廊桥桥墩前,老杨对他父辈护桥生涯记忆犹新。25岁的杨机义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第三代护桥人的一员。“我每天都要过来走一走、看一看,这座桥是我父亲交到我手上的,它有很多信仰的群众,我不能让它在我的手上出任何岔子。”100多年来,他们爷孙三代,接续检查,保养,日复一日,寒来暑往。一代又一代守护着这珍贵的文化遗产,用心血守护着廊桥。
守护好这座廊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坚守与付出。杨机义始终坚守在文物安全巡护的第一线,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每次,杨机义都不怕辛劳,穿梭在桥梁的每一个角落,对桥墩、桥面、栏杆、廊屋等各个部分进行全方位细致地检查,以确保每个部件都处于完好状态。此外,他还密切关注桥梁是否存在损坏、腐朽或其他潜在问题,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杨机义在廊桥守护的悠长日子里,默默无闻,看似闲适,但他爱着廊桥,爱着在廊桥忙碌的每一天。廊桥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护桥志愿者,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他皮肤更黑,步履不再那么矫健,眼睛也有些花了,不变的是他工作时专注的眼神,在平凡的护桥中,展现出了不平凡的精神风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和担当。
“老杨非常负责,他住在洋后村,比我们烧香拜佛的人来得都勤,就像住在桥上一样。尤其是端午走桥、正月走桥或其他佛事时节,他更是一天到晚穿梭在廊桥上,服务香客,守护廊桥。”一位上香的老人对老杨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
在当地政府与居民心目中,这座廊桥作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古建筑,更蕴含重要历史文物价值,承担着风俗、祈福、休憩等多重角色,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图腾。
洋后廊桥内景的局部
据了解,政和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加固桥基,不少乡贤也纷纷捐款,多次对古桥进行修缮与维护,并做到修旧如旧。乡民们对古厝桥的独特情感,使这座屹立于风雨中的洋后廊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底。
保护缕缕乡愁的古廊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当地群众自豪能够在这个时代,有杨机义等一批当地村民对洋后廊桥的守护,历久弥新,他们守护着文化遗产,自觉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讲文物保护安全知识,并及时制止影响文物的行为,为守护文物贡献力量。
未来,杨机义与乡亲们将一道既担负起护桥义务,同时也把义务护桥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黄杰敏 魏常财 曾大龙 魏端林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