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钢轨“按摩师”
2022-02-10 17:32: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南平工务段武夷山探伤工区职工行走在铁路上进行探伤作业 肖顺杰/摄 东南网2月10日讯(通讯员 阳豆)2月9日清晨7时,冬季的武夷山麓,云雾缭绕,寒风冷冽,气温始终保持在0℃以下,几名穿着橙色工作服的铁路工人推着近百斤的超声波探伤仪给钢轨做检查,成为点缀满山翠绿的一抹亮色,他们就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平工务段武夷山探伤工区的探伤工。 峰福铁路穿梭于武夷山脉,桥隧占比达70%,其铁路线都在半山腰。列车飞驰而过,车轮下的钢轨承受着千吨重压。钢轨探伤工就如同“排头兵”,利用超声波仪器检测发现藏在钢轨内部以毫米为单位的细小病害,排查钢轨隐患,及时分析数据,为整治提供第一手资料。 武夷山探伤工区共有18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工12人,占工区人数的三分之二。党员工长罗建闽就是这群年轻人的“领头雁”,从事探伤工作23年,他行走的总里程达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徒步走了一圈,从未出现过一次漏检。 工长罗建闽利用钢轨探测仪进行伤损校对 肖顺杰/摄 当天的作业,工区兵分两组对长达13公里的钢轨和道岔分别进行探伤作业。探伤作业讲究“慢走细探”,推行速度严格要求在每小时2公里以内,速度过快容易出现漏检。 夏天烈日当头,冬天寒风刺骨,山里的风无孔不入,钻进他们裤脚、脖子,但即使这样,暴走七公里后的他们都是满身大汗。 罗建闽对每一个疑似伤损位置进行认真排查 肖顺杰/摄 每天作业前,工人们都会将水加进仪器里,作为探伤仪的“耦合剂”。遇到长距离作业时,工人还要到山里寻找水源,时间长了,山里的水源点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 “滴…”钢轨探伤仪发出了警报,罗建闽立刻警觉起来,紧盯着钢轨车显示屏上的波形图,从随身的工具包拿出一把检查锤,俯下身子,耳贴钢轨,不停地敲击着钢轨轨面,从声音的脆、钝上进一步辨别钢轨有无伤损。 青工湛雄对困难地段利用探测仪伤损校对 肖顺杰/摄 高山上作业难度比平原难度更大,山里气温低,时常低至0℃以下,水一滴到轨面就易结冰,给推行造成了阻力,轨面结冰,仪器容易打滑,工人必须紧紧握住仪器才能不摔下去。有时遇到长隧、大桥或半山腰,探伤工一时无法下道返回工区,他们就会提前带好水和干粮,在山里品尝野外的午餐。 “90后”林杰是武夷山探伤工区班长,年纪轻轻就练成了“眼看分波”“听音辨伤”的绝技。 青工章子航正在对钢轨探伤仪进行加水 肖顺杰/摄 钢轨探伤仪通过超声波反馈的波形大同小异,如何区分正常波形和伤损波形,考验的是探伤工的经验和手法。八年工作经验让林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光看一眼就能分辨波形的不同。“每一条波形看似一样,其实大有乾坤。”林杰指着探伤仪显示屏两条几乎一样的波形,向笔者解释道,“扫查方式不对和经验不足都会导致找不到病害位置。” 道岔扫查是钢轨探伤的其中一项,须通过探伤仪对道岔的尖轨、叉心、翼轨和变截点等部位进行全方位扫查,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检测探头和方法,程序复杂且考验技术。 工长罗建闽利用打磨机对钢轨进行除锈 肖顺杰/摄 青年职工湛雄蹲着将装在矿泉水瓶里的机油挤在翼轨轨面上,为仪器探伤起到耦合作用,捏着检测探头在钢轨上来回滑动,手上都沾满了油渍,一边将机油均匀抹开,一边开始探测,就好似在给钢轨做“按摩”。探伤仪上出现水平距离、深度、声程等参数,再结合尺子量取进行综合判断。每组道岔检测程序需要30分钟,长时间蹲着作业容易脚麻。“有时候猛一起来就会头晕目眩。”湛雄说道。 为了方便携带和作业,他们还利用废旧水瓶和罐子制作成“油瓶”和“油漆罐”,替换掉笨重的油桶,减轻工友的负担。 南平工务段武夷山探伤工区手推钢轨探伤仪对钢轨进行“巡诊” 肖顺杰/摄 1999年出生的湛雄于2019年参加工作,谈到这份工作他颇有成就感,自豪地说:“从零基础开始摸索,现在我也算是工区的业务骨干了。”从事探伤工作两年来,湛雄从未出过一次漏检和漏伤。 探伤工们非常宝贝他们的“吃饭家伙”,每当下雨下雪,他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仪器遮挡,“人可以湿,仪器不能湿”是他们最常喊的口号。在他们眼里,完成每一次探伤检测任务,回家路上的旅客就多一份舒适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