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县域风采 > 正文

光泽崇仁明清古街:一张穿越400年历史的明信片

2021-09-10 16:19:3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 在光泽北路,北溪河畔,有一座古韵源远、风光旖旎的传统村落--崇仁村,距县城约7公里。据《光泽县志》等记载,宋年间就有“崇仁里”,明清有称“崇仁市”,都是指现在的崇仁村。崇仁村四面环山,北溪水穿流而过,被福建省授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生态文明村”等称号,2018年崇仁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崇仁明清古街就坐落在崇仁村内,依山傍水而成,是民间所说的风水宝地,在旧时是名门望族们聚集建宅的首选之处。据有关资料记载,古街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为防外族、匪患侵扰,又为防风减灾而建有城墙。完整的街市最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形成,至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朝年间,山东省渤海龚姓人在朝做官,因得罪权贵而被治罪,家中三个儿子分头逃难,其中一个儿子跑到光泽与江西交界的增坊村和牛田村定居躲避。几十年后,家族中一人考中举人做官,于是开始发达,移居到崇仁买地盖房居住,繁衍子孙,家业也由此兴旺起来。后陆续又有裘姓、王姓人家在此地建房居住,从而慢慢形成一条街。

崇仁明清古街 张自卫 摄

古街呈南北走向,全长约3华里,在旧时有着“五里长街”的美称。从北至南有20余条巷道阡陌错落,为十字巷、龚家巷、王家巷、官家巷、城家巷等,各巷宽3~5米不等,长约50米。

在旧时,光泽县城崇山峻岭,陆路皆是羊肠小道,陆运极为不便。古街背靠北溪,水运交通较为发达,农副产品外运、日常生活用品及生产所需物资供应,大宗货物皆依赖北溪水路运输线,因而崇仁古街成为福州、寨里、司前乃至江西毗邻数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在街巷之中,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府邸民居错落有致,私塾、客栈、布店、米行、庙宇点缀其中,集生活、商贸、宗教信仰于一体,崇仁古街一时繁华之极。

来古街游览,要穿过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宽度只够容纳两人并肩而行,百余米长,两侧墙体用鹅卵石砌成,中间用土、砖夯实,每一砖、石都在诉说着历史。因转角而望不到尽头,在烟雨萦绕下恍如梦境,穿过小巷就仿佛越过了四百年的历史长河。小巷的尽头,就是古街的主街头,主街的街道并不宽,有些门厅、门坎上还留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想当年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热闹。

街道两侧的建筑具有典型的群居特点,各个宗族先后建立自己的聚居地,传统古建筑类型有民居、祠堂、寺庙、书院、牌坊等。至今,古街上还较完整地保留有龚宅、裘氏家祠、福字楼、节孝牌坊、崇仁书院(桂圆私塾)等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居民住房大多都为枱梁和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建筑,雕工精美、寓意深远。最深的房屋有四进6个天井,近百米深,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低调的民居,充满了旧时的韵味,一座座建筑都留下了历史与时光叠加后的痕迹。

除了建筑风格,宗教文化也是古街的特色。全街有张公庙、关帝庙、福善王庙三座古庙遗址,分别建于街头、街中、街尾。街头的张公庙,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庙宇门宇宽大高挺,庙后有棵千年的风水古樟树,是宋代后期当地民众为祭祀唐朝安史之乱中的河南睢阳守将张巡而建;街中临河水门上关帝庙建于清代,供奉着关公;街尾的福善王庙,是为了纪念隋末温陵(泉州)太守欧阳佑而建,庙旁有一棵风水老樟树,与街头的风水树相呼应。古街的三座庙宇均是为纪念古代忠义之士,体现着百年来当地居民信奉忠义,崇尚先贤的宗教信仰。庙会活动也一直保留至今,每年三座庙中都会举办庙会。每当到了庙会时,崇仁村乃至各地信众来到这里聚会,喝擂茶、打糍粑,观看当地茶灯舞、三角戏等艺术表演,好不热闹。如今,三座古庙成为崇仁古街上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风景线。

将时间的进度条往前推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古街还曾是红色革命苏区,建立过崇仁区乡苏维埃政权,到目前中共崇仁区委、区政府的遗址仍然保留。 县苏维埃红色革命政府也曾迁到这里。后来,打土豪分田地,红色游击队也经常在村里活动,为古街注入一抹鲜艳的红色,使得崇仁村后来成为革命老区村。

近年来,崇仁乡先后争取重点改善提升“十镇百村”补助资金400万元、省文物局专项保护资金80万元等向上资金,同时吸纳光泽商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对古街部分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截至目前,按照“保护文物、修旧如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率先完成崇仁裘氏宗祠门楼、裘氏古宅修缮,对崇仁书院、古渡口等建筑的修缮也尽可能原汁原味地重现旧时风貌,最大程度维护古街的传统格局和完整性。(崇仁乡人民政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