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地方生态立法工作

2020-09-23 09:05:0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前两天,东平镇‘千吨万人’水源地整治工作开始勘界立标施工了。这项工作将从源头上确保让百姓喝上放心水。”18日,政和县东平镇人大主席杨世宽说,《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的实施,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千吨万人”水源地整治。

除了《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以外,近年来,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切口小、有特色、精准细化、可操作性强的优势,陆续制定《南平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南平市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用“生态绿色”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全力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南平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因地制宜 打赢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围绕水源地保护攻坚中存在的重点难点,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重点解决水源地“保护什么”“谁来保护”“如何保护”“怎样落实”等问题,从制度层面加强和规范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

政和县“千吨万人”水源地,位于政和县东平镇界溪村,库区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为东平镇镇区1万多人口供应饮用水。在开展整治工作前,保护区面临许多问题:水库库面上方有高速公路穿过、道路的事故应急池和事故导流槽受损、水库周边设有公安训练基地、保护区上游界溪村污水收集不完善等。

面对复杂的形势,政和县深入贯彻落实《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制定《政和县水源地保护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分级分层分类的保护措施,对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饮用水水源地逐一建立问题清单,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租借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对照“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在南平市政和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典洪看来,政和县水质持续改善与立法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路管理部门完善道路事故应急池和事故导流槽,公安部门主动拆除训练基地。同时,东平镇投入150多万元,在保护区内新建了6公里围网,设立标识牌,对85户居民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新建截污管网1.5公里,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随着一条条措施的落实,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逐个拔点,一幅美丽的水生态画卷呈现。

“围绕饮水安全目标,聚焦持续提升南平市供水水质,推进《办法》落实,确保群众喝上更加安全、放心、优质的饮用水。我们建成并投运15座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目前已实现了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市生态环境局规划法制科高级工程师叶学胜介绍。

生态立法 引领高质量发展

九月的延平湖畔,清晨微风习习、河清岸绿,改造后的老水东桥将两岸的小水门公园和滨江花海和谐地挽在一起,水绿交融的亲水平台、老桥新姿和慢行步道吸引了不少延城居民“打卡”拍照。“这两三年,亲眼看见河岸一天天‘刷新颜值’,变得越来越漂亮了。”16日,晨练结束的72岁市民周喜妹说。

延平依山傍水、山环水绕,“三江六岸”景观是拓展亲水空间的点睛之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对全市的河岸生态地进行了界定,明确河岸生态地保护主体责任、用途和管制要求,促进‘山、水、城、人’一体发展,巩固‘水美城市’建设成果。”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首部河岸生态地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填补了全国河岸生态地保护立法的相关空白。

每天傍晚,家住光泽县杭川镇电力公司小区的方昌盛都习惯带着孙儿出门散步。“社区帮我们把脏臭的旱厕拆除了,还建起了绿地,现在倚着家门就可欣赏美景。” 21日,71岁的方昌盛说。电力公司宿舍小区曾是城区一个典型的“脏乱差”老旧小区,小区内有一处旱厕。就是这一旱厕,成为他及周边居民的“难言之痛”。因自家厨房的窗户正对着旱厕,窗子根本不敢开,“苍蝇特别多”。

2019年下半年,杭川镇着眼于解决群众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进城区绿地建设。“我们结合《南平市城市绿地管理办法》,围绕拓展绿化空间,对旱厕拆除改造进行了专门规划设计,2天内就完成了对旱厕及附近违建停车棚的拆除,同步开展对周边绿化带的清理,居民房前屋后私家菜地的移除、杂乱堆放的清移,将整治后的空地进行绿化,还在小区内打造了一处近200平方米的‘后花园’。”改造项目负责人表示。

“南平是福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南平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南平来说责任和意义都十分重大。”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生态优等生的南平,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暴露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些短板,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绿色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中国展示区的路还很长,只有加持生态的“法律锁”,围绕市委确立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才能使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超越行稳致远。(林奥 罗周和 王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