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闽北方国今何在

2020-03-09 08:54: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 管九村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素有“九里花园十里街”美誉。2006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名声大作,进入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行列。

让世人瞩目的是布列于小山之巅的土墩墓,居于山岗高爽之地,俯瞰平川,自带“居高临下”的气势,在沉寂千年之后,而今又为福建先秦文明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以往由于“过了仙霞岭再无土墩墓”的考古推断,鲜有人将位于武夷山脉东侧、仙霞岭南侧的管九村与神秘独特的江南土墩墓联系到一起。专家指出,我国先秦土墩墓被认为是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一,福建地区此前从未发现过土墩墓。

2002年全省开展闽越文化调查时,管九村土墩墓群首次浮出水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为了配合京台高速浦城至南平段建设,省、市、县三级组成考古队,对分布于柘溪两岸的土墩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些土墩墓呈散点状和带状分布,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浦城县博物馆副馆长杨军说,发掘的33座土墩47座墓葬距今4500年到2500年。

此前,“福建先秦无史,属蛮夷之地”已是史学定论。这次撼动学界的考古发现,不仅弥补了福建地区考古学时代序列中夏商周时期的缺环,还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把剑柄两边各有一耳的青铜剑(现为福建博物院馆藏),全长35厘米,剑身和剑柄处雕刻有精美的云纹、云雷纹、曲尺纹等,镂空、透雕工艺十分精湛。与一同出土的矛对比,青铜剑的工艺及用料高出一筹,出土时矛已腐蚀长锈,青铜剑却完好无损,剑上的纹路仍然清晰可辨。原因是青铜剑采用“失蜡法”铸造,即便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剑刃仍十分锋利。

闽北地区作为福建天然屏障,土墩墓大量出土青铜兵器,其军事意义不言而喻。从后段出土的青铜器形制和原始青瓷工艺作风中,专家们捕捉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子。专家们推测,西周以来随着吴越势力向南渗透和影响,在福建地区首先进入闽北,当时“七闽”方国可能有若干,而闽北应是闽越方国的重心所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闽越的部族方国,中原先进文化已影响带动了当地社会初级文明的发展。在出土的青铜器皿中,杯、盘、尊等既为日常使用的宴飨之器,亦可充当祭祀中的礼器;而青铜兵器中,剑、戈、矛这类较为流行的组合品种,多由古闽越方国中军事武官阶层以上的人物所使用,足以体现当时部族对祭祀和军事的重视。

除青铜器使用外,2003年考古专家在(管九)大王塝发现的“江南第一冢”石室土墩墓,指向当时闽北方国已经存在等级差异。“这座24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整体规制极高,处于盆地水口位置,有居高临下的宏伟气势。”杨军说。

这座有棺椁的石室土墩墓,与1996年在浙江绍兴印山发现的春秋晚期越王允常墓相类似,虽然规模与结构不能与越国王陵相匹敌,但墓主人身份尊贵。在管九已探明的土墩墓群中,根据陪葬品数量以及墓葬规模,墓主人地位尊卑有别,高大封土或许就是阶级产生、文明曙光开始显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庞大的体系和年代跨度,时至今日,管九土墩墓群依旧身世成谜。“除了浦南高速当时抢救性发掘的墓葬外,其他墓群都保存完好。”杨军说,目前前期考古调查和地质测绘已经完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好这片土地,留待权威专家学者去发掘研究。(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郑雨萱 通讯员 王树瑜 徐赵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