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助力南平绿色发展 有我科特派!

2019-09-16 11:03:0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有了科特派助推,南平农业发展蹄疾步稳,向着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迈进。延平区炉下镇曾是养猪大镇,2017年南平开展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拆除猪栏后,农民转产转业成为当务之急。炉下镇借助省、市、区三级科特派的力量,为退养户转型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持,实现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

“在科特派帮助下,我们从传统的池塘散养变为精准‘圈养’,产出的鱼品质高、市价好,周期短,实现效益最大化。”炉下镇下岚村村民林顺兴从鱼种选育到养殖技术,获得省农科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区水技站等各级科特派的全方位指导,建起樟林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如今基地规模已发展到250亩,年产值将突破千万元。得益于科特派引导,炉下镇昔日养猪户在短时间内转型,食用菌、花卉、蔬果种植及水产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统计数据显示,自推行科特派机制以来,南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两项指标增幅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扶起”乡村

今年7月,接连暴雨让邵武市下沙镇科特派工作群“忙”了起来。“暴雨后水稻出现‘空心虫’病可咋办?”“灾后受淹的瓜田怎么自救?”下沙镇农业科特派吴祥茂白天到田里指导生产,晚上还要梳理农户遇到的问题,并一一在微信群解答。

“我们镇上的9名科特派都分别建了微信群,他们掌握的各种信息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农户可根据需求找到相应的科特派,做到无缝对接。”下沙镇人大主席陈淑彬说,科特派对下沙从工业重镇向产业多元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下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镇、村、企三级科特派工作站,通过专业人才组团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村集体“两增收”。

从科技人员单向“派”往基层到供需双方双向“选”,科特派制度发展20年间,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得到很大提升,牢牢地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上。南平市科特派办公室主任林扬说,科特派“授人以渔”,培育和造就1560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建阳区潭城街道考亭村村民朱坤华在科特派谢福鑫的指导下,20年来从一个对农业“两眼一抹黑”的外行人转型为葡萄种植乡土专家。“以前在外打工赚不到钱,回村后谢老师送我150株葡萄苗,还帮搭避雨薄膜大棚,教授果穗套袋,鼓励我返乡种葡萄。”朱坤华说,如今他流转30亩地建立家庭农场,一年葡萄产值超过35万元,成为葡萄种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示范户。随着葡萄种植面积扩大,技术服务需求增多,谢福鑫牵头组建我省首个农技推广志愿者团队“南平市葡萄协会”,朱坤华成为示范推广组组长。目前,协会已引进新品种178个、新技术9项,推广种植面积3.73万亩。

产业发展了,富民又兴村。“水南村2000多户村民过半从事葡萄相关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比镇区高出2000元。”建阳麻沙镇党委书记张礼华说,目前水南村正积极对接农文旅结合的“圆梦村”项目,农民钱包鼓了,腰杆子硬了,合力振兴乡村的热情更高涨。

“科特派服务已覆盖全市346个贫困村,通过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创业扶贫,推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与农村土地、劳动力为主的传统生产要素结合。”林扬说,南平市科特派已累计在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逾13万场,参训农民700多万人次,带动3.7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为贫困村、贫困县“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