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图片|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民生 > 正文

建阳:从农民到农场主的“蝶变”

2018-12-16 03:08:3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寒冬时节,在建阳区潭城街道回瑶村曾雄香家庭农场的农田里,几台耕整机来回穿梭,正忙着溶田。

“有了机器帮助溶田,冬天再也不用泡在冰冷的田里了。”曾雄香说,目前农场流转土地1077亩,拥有收割机、高速插秧机、耕整机、农业喷雾机等百余台机械设备,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位列全省前三。

曾雄香所在的回瑶村,土地平整、水源丰沛、土壤肥沃。以前,曾雄香和父辈一样,种几亩水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003年,回瑶村来了科技特派员,为村里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理念。十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开展政策引导、项目对接、科技导入的点对点指导,曾雄香等一批粮食种植户掌握了丰富的农业技术。

2009年起,曾雄香依托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在科特派的帮扶下,每年扩大种粮面积,由刚开始的二三十亩扩大到几百亩再到上千亩,生产形式由个人种、雇人种到组织成立利民农机合作社集体种,劳作方式从手劳式到半自动化到全程机械化种植,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他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大量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五新”技术,全面开展科学种田。

此外,曾雄香主动与农业局、农机管理站对接,承担省级水稻机械化育秧示范基础项目任务,以及各村的病虫害防治业务和“五新”技术推广。他的家庭农场由当初水稻机收为主,发展到现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组织采购生产资料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引进、利用新技术,2014年,曾雄香与厦门大学、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科研试验,并将成果投入实际生产。2015年9月,曾雄香选派了3名骨干参加在建阳商校举办的水稻培训。他还报名参加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大专班学习,并把学习培训的成果带回当地,培养了十几名生产能手。

曾雄香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创新,推进绿色生态发展,摸索“稻田养鸭”新模式,并得到福建省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林文雄、陈鸿飞、黄锦文和张志兴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再生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利用鸭的水面活动清除杂草,杜绝使用除草剂,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鸭粪回田不仅增加土壤肥力,还节约成本投入,减少化肥使用量,产出绿色安全生态稻谷。

在家庭农场的前方空坪上,曾雄香建起了占地36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秧工厂,这个项目是福建省“水稻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项目,为闽北首家。育秧工厂实现全程智能化,实施电脑自动控制,能科学调节机插秧苗的生长温度,缩短秧苗的生长周期,提高存活率和质量,促进水稻高产。同时还提高秧苗抗病能力,提高成苗率,具有省工省本增效的优点。

2015年,农场被选定为建阳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现场观摩点,他本人也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在建阳和建瓯、政和、光泽等周边县市传授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为响应建阳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号召,农场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三送一保价”(送农资、送技术、送服务,保价包销)活动,助贫困户脱贫。(王柳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