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乡村:几近消亡的“老”产业又获“新”生
2018-11-07 04:10:5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蓝图:共谋“乡村振兴路” 邵武和平豆腐、永泰藤编、浦城木樨茶、福安桃花酒……在八闽大地上,“老”产业的复兴已渐成气候。一个个“老”产业的复兴,不仅让人们重温曾经消失的记忆,也让“诗意乡愁”有了更多现实载体,更是带动了一批农民脱贫致富。 但以小农户为主的产业模式,仍是“老”产业壮大的难题,而“优质难卖优价”,是“老”产业发展的痛点。 在9月底公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再次强调了质量兴农的思路,为“老”产业破除了发展障碍,描绘了美好蓝图。 “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为农村‘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福建省农村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跃东说,发掘原生并扎根于农村的“老”产业,有望吸引资本和人员回归,实现乡土创业。 然而,“老”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黄跃东分析认为,目前“老”产业发展主要遭遇的问题有:标准缺失导致质量不稳,作坊众多导致无序竞争,门槛较低管理粗放、“各自为营”难塑品牌等。 “产业复兴的最大难点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老产业’普遍门槛低,很容易仿冒。”林琴说,自从创建了品牌以后,永安已涌现出近十个类似的品牌,一个品牌一旦出了问题,就会“一损俱损”。 在姜代海看来,技术制约了“老”产业的发展。“笋干是南方的特色美食,尤其受到江浙一带人民的喜爱。一斤能卖到20元左右。”十多年来,姜代海靠着销售家乡永安的竹笋,养活了一家人,但却始终难以提高销量。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姜代海开发了开袋即食的预泡发笋干,并通过淘宝、微信等电商渠道销售。“2015年销售1万包,2017年就增长到6万包,销售额达到60万元。”姜代海说。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此类问题。”南平市副市长黄苏福说,南平市打造了“武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检测检验、统一品牌宣传运营,倒逼企业和农户在生产源头上就把好质量关,也将助推“老”产业的振兴,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作为政府部门,在助推‘老’产业发展时,要注意保护资源特色,加强产业引导,以带动经济效益为主要衡量标准,也要兼顾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等。”黄跃东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孟昭丽 林超 郭圻) |
相关阅读:
- [ 03-26]解读省委一号文件:绘就蓝图 开启新时代福建乡村振兴新征程 | 福建日报社论:开启八闽乡村振兴新征程 | 漳平市永福镇:农业大镇迈向农业强镇
- [ 03-26]福建日报社论:开启八闽乡村振兴新征程
- [ 09-28]葡萄产业助力八闽乡村休闲游
- [ 08-07]中国移动“百事易”业务成为八闽乡村的重要信息渠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