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图片|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八闽乡村:几近消亡的“老”产业又获“新”生

2018-11-07 04:10:5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站在城市里回望乡村,人们欣喜地看到,还有许许多多和杨进财、肖六金一样的传承人尚在坚守“老”产业,不仅留住了“诗意乡愁”,而且还激发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原来是养在深闺不为人知,现在已推向全国各个城市并远销国外。”肖六金欣慰地说。

在将乐县,2017年甘蔗种植面积已比2015年增加了2倍多,红糖产量翻了两番。

“老”产业再度振兴,其背后是生态理念的变迁。肖六金说,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和追求具备天然、生态、绿色等属性的产品,正是这些新理念赋予“老”产业新生命。

“是这个好时代,给了我们施展拳脚的机会。”肖六金说。

返乡:重拾“消失的记忆”

“故乡在胃里。”

“小密村,家家户户都会酿包酒,独特的工艺赋予了包酒独特的口感。”2010年,黄向东回到家乡浦城县富岭镇小密村,带着自己500多万元的积蓄。“感觉有一份使命,就是将包酒产业做大做强。”

和土生土长的村民不同的是,黄向东不仅拥有资金,还拥有丰富的从商经验。

2013年,他开始打造“观光工厂”,用美景、美味“打动”游客。

“在这里,可以体验包酒的制作工艺,品尝浦城特色小吃。”黄向东说,一下子人气就旺了,如今小密村留守的村民几乎都参与其中,每年收益颇丰。

如果说,乡村技艺传承人为“老”产业守住了一方阵地,那么,新一代返乡者则为“老”产业开辟了一片新疆土。

和黄向东一样,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的青年人返乡创业,成为“老”产业复苏的主力军。他们在保留传统农副产品“原汁原味”的同时,拥有更加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是在提升质量、包装宣传等方面,颇为独到。

“家乡的味道,是儿时的记忆,是骨子里的文化记忆。”2006年大学毕业后,林琴到厦门市打工,辗转于酒、茶、广告等行业间。不变的是,无论哪个行业的客户或朋友,知道了她是永安人后,都委托她代购永安的黄椒酱,每年累计多达上百斤。

2013年,林琴索性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专心做起了黄椒酱。“剁碎的黄椒,配上酱油、白糖、蒜头、盐,我想要做出小时候的味道,永安人最熟悉的味道。”

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同时,林琴对黄椒酱做了一些改良:包装由塑料瓶换成了玻璃瓶;使用反蒸馏技术延长了保质期;注册了品牌商标……

“农村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也推动了‘老’产业的复兴。”林琴说,不少批发商都是通过网上合作的,如今一年能卖到5万罐左右,光微信号一个月就能卖掉1000多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