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图片|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八闽乡村:几近消亡的“老”产业又获“新”生

2018-11-07 04:10:5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如何让篾艺发展成产业?

2009年,在浙江打工的杨进财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向朋友凑了两万多元,搭盖了一个简易的厂房,杨进财就干了起来。

72岁的父亲杨上泉是村里的竹编“能手”,这让杨进财心里有几分底气。

从几户村民参与,到近二百户村民参与,销售额从几十万到几千万,“纯手工”既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又遭遇了规模难以扩大的烦恼。

于是,杨进财发明了一种模具,让农民把材料和模具领回去,利用闲暇时间和闲余劳动力编制灯笼,这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靠手艺赚钱。

“一天可以做七八个,有空就来做,一个月可以赚一千多元。”44岁的郑秀妹在县城租了一间房,一边照顾正在读书的孩子,一边利用闲暇时间增加一些收入。

如今,家乡的美丽容颜未变,而政和县的竹编产业却在杨进财的带动下,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发展成为当地一个知名的富民产业。

与政和竹器一样,南靖下魏草席、安溪茶叶粉干、连城客家姜糖等一个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独具地方特色的“老”产业在过去的30年里渐渐没落。老产业之“老”,在于其历史悠久,也在于其曾日薄西山。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坚固耐用的铜铁铝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杨进财和其他篾匠们一样,一度放下柴刀与竹篾。

从此,清香不再,记忆渐冷。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费时费力的“老”产业,在快消品文化盛行的工业时代里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在乡村,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三明将乐,被誉为“将乐古法熬制红糖第十一代传人”的肖六金正在忙着推介“家乡的味道”。

“锅底探宝、旺火观花、匀浆打沙……古法熬制红糖有严格的18道程序。这样熬制的红糖口感细腻,但产量只有工业红糖的一半不到。”肖六金介绍说。

将乐县熬制红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东越王余善乘舟闻糖香,烈士萧志廖以红糖为干粮参军等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

在鼎盛时期的194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406亩,但到了2015年,面积只剩下100亩左右,眼看千年历史就要中断。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诗意乡愁”的渴望愈加强烈,记忆里的“老”产业正是最佳载体之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