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乡村:几近消亡的“老”产业又获“新”生
2018-11-07 04:10:5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和追求具备天然、生态、绿色等属性的产品,这些新理念赋予“老”产业新生命,不仅留住了“诗意乡愁”,还激发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技艺传承人为“老”产业守住了一方阵地,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的返乡青年,则成为“老”产业复苏的主力军。他们在保留传统农副产品“原汁原味”的同时,拥有更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是在提升质量、包装宣传等方面,颇为独到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为农村“老”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发掘原生并扎根于农村的“老” 产业,有望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员回归,实现乡土创业 深秋闽北,山青竹翠。 阳光下,杨进财手指飞舞,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在地上有节奏地弹跳着,才几分钟,一个漂亮的竹笼便有了雏形。 新剖开的竹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对不少年长的山区人来说,这股清香再熟悉不过。它是竹饭甑里的那一碗米饭味儿,香喷喷的;它是竹茶桶的那一杯清茶味儿,甜丝丝的;它是竹筐里的尝也尝不完的美味;它是竹椅上那享也享不尽的悠然闲适…… 因为情深,所以坚守。 在八闽大地的乡村,有一批像杨进财这样的人,他们怀着对家乡的一片痴恋,和当地村民一道,将家乡的“土资源”变成了“香饽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幕的开启,未来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将有更多的“他”和“她”,带着一份天然的情怀,为家乡带来巨变。 坚守:留住“诗意的乡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情结,而我的情结,就是家乡的翠竹。” “小时候,房前屋后都是竹子,村里的每个人都是篾匠,不少老人都有一手好活儿。”杨进财说,农事用的竹箩、竹筐、竹筛,捕鱼用的鱼罩、钓竿,运输用的竹扁担,还有生活用的竹椅、饭桌盖、竹饭甑、竹茶桶…… 杨进财家乡闽北政和,有45万亩竹山,年产毛竹近千万株。这里的竹材品质好,是做竹艺的上好材料。 “可民间能做篾的农民越来越少。”杨进财心痛地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农业逐渐工业化、规模化,相当一部分“老”产业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消亡。当人们用更加现代化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填饱了肚子,却发现已经越来越难找到“乡村的味道”。 |
相关阅读:
- [ 03-26]解读省委一号文件:绘就蓝图 开启新时代福建乡村振兴新征程 | 福建日报社论:开启八闽乡村振兴新征程 | 漳平市永福镇:农业大镇迈向农业强镇
- [ 03-26]福建日报社论:开启八闽乡村振兴新征程
- [ 09-28]葡萄产业助力八闽乡村休闲游
- [ 08-07]中国移动“百事易”业务成为八闽乡村的重要信息渠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