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一根甘蔗“两头甜”

2018-01-17 08:05:1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隆冬时节,寒意扑面。昨日,记者走进建阳区小湖镇祝中村,见到的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田野间,满载甘蔗的拖拉机来回穿梭;糖厂里,炉火熊熊,蒸汽腾腾,糖香四溢……正逢祝中村的“煮糖”季,整个村庄都氤氲着蔗糖的甜蜜热气。

祝源红糖厂里,9口连环大锅沸腾着糖液。一夜未合眼的刘秋英,目不转睛地看着制糖师傅用大勺在糖锅里来回倒腾着浓稠的糖浆。

“起锅喽!”随着锅中最后一勺琥珀色的糖浆舀进了木制的模具里,刘秋英终于松了口气,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今年差不多有3000斤红糖,能卖3万元。有了这笔收入,不仅解决了两个孩子的学费问题,丈夫看病的钱也有了着落。”

今年38岁的刘秋英,是祝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三年前因车祸导致神经受损而失去劳动能力,70多岁的公公也身患慢性疾病,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五口人,十几万元的债务,贫困曾经像一个“魔咒”笼罩着这个家庭。

坐落在南浦溪畔的祝中村,土地含沙量高,非常适合栽种糖蔗。山野间清水长流,远离城市污染侵袭,农民以有机肥供养,每一株甘蔗都能自由生长,最终让农民们收获到甘甜的蔗汁。

“祝中红糖,百年历史,闻名四方!”建阳区委组织部下派到祝中村的第一书记刘凯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制糖工艺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古法熬糖作坊已经非常稀少,古法熬糖正渐行渐远。祝中村红糖作坊历经岁月,却没有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大潮而退出历史。2016年9月,祝中村红糖被列入南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祝中村是建阳区的贫困村,廖俊波同志生前曾挂点这个村,指导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他叮嘱乡村干部:“祝中古制红糖,是一张特别的农耕文化名片。要把这个‘金名片’亮出来,让村里的贫困户通过种蔗制糖,实现脱贫致富。”

遵循廖俊波同志的思路,祝中村紧紧抓住“古制红糖”这个牛鼻子,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拓展红糖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

“让我种蔗煮糖?我一没本钱,二没技术,三没劳力,哪有办法?”去年年初,刘凯找到刘秋英,提出脱贫思路。考虑到现实情况,刘秋英当时愁容满面。

“你只管种植,本钱的问题村里帮你想办法,技术上有农技员手把手地教,煮出来的红糖合作社帮你卖,你还有啥顾虑的?”刘凯耐心劝说,给出“定心丸”。

刘秋英半信半疑扛起锄头,把家里的4亩地都种上了甘蔗。其间,村里帮她争取到产业发展扶贫资金5000元,合作社全程指导她培垄、施肥、防病、砍蔗、卖糖,糖厂为她优惠熬制红糖,还招聘她进厂做工,一年下来,甘蔗丰产、红糖价俏,她的生活又有了新盼头。

刘凯告诉记者,前几年蔗糖价格不高,打击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祝中村种植甘蔗的面积不断减少。近几年,随着传统工艺熬制的红糖在市场上日渐走俏,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慕名而来,祝中古制红糖的价钱一路上涨,批发价从原来一公斤14元涨到了24元,这给祝中蔗农带来巨大的鼓舞。去年,全村蔗田面积从150亩扩大到300多亩,产糖15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


看到村中红糖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8岁的大学生杨浩辞去了福州的工作,回到村中种植了20多亩甘蔗。他还牵头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红糖加工厂,以抱团的方式,携手贫困户一起闯富路。

“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祝中红糖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且不添加任何物质,是纯绿色食品。合作社在纯红糖的基础上,已开发了系列产品。新糖上市后,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并举的办法,帮助乡亲们把祝中红糖这个‘东方巧克力’卖到全国去,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杨浩雄心勃勃。

“俗话说,一根甘蔗难有两头甜。但在祝中,这一根甘蔗真正变成了‘两头甜’。2017年,村里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全体村民都从甘蔗上获得了财富、甜蜜、幸福和希望。”刘凯说。(林志明  邓忠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