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光泽县司前乡:追着问题治河道

2017-12-08 09:14:4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建设要求。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抓手之一的“河长制”,在实施过程如何将制度变为一方百姓的获得感?

光泽县司前乡:追着问题治河道

 

夜幕降临,巡查队员整装待发。

夜深人静,在河滩上巡查。

收缴来的捕鱼工具堆满了整间办公室。

6日,巡查队员在一条偏僻的小河中发现了不法人员放置的捕鱼工具——地笼,当即进行收缴。

“河道原来是个筐,乱七八糟往里装;河道有苦无法诉,委屈太多就报复。”这是光泽县司前人对原来河道乱象和危机的描述。然而笔者日前来到这里却欣喜地看到,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机制作用下,全乡从乡村干部到普通群众管河护河意识明显增强,还有看得见的“岸正在变美、河正在变畅、水正在变清、鱼正在变多”。

管理河道难而复杂,司前乡是怎样在短期内将这一新生事物做得有声有色的?乡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乡党委书记李金荣说,新事物问题多,我们就以问题为导向,摸着石头过,河再宽也能到对岸。

整合资源,成合力,变“就河治河”为山水村庄共治

司前乡地处闽赣边界,属闽江上游富屯溪源头之一。司前公安派出所所长裘磊和教导员张传兴自3月起,各人头上又多了一个衔和一份责——河段警长、副警长,分别负责司前流域和清溪流域的依法巡查、查处、打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

谁都怀念几十年前的岸美、水绿和鱼群。司前乡也不例外地从河道的电、毒、炸鱼,垃圾、污水排放和非法采砂抓起,治理主体也由乡村两级干部为主。后来发现,河道治理,实际上就是整乡的生态治理。李金荣说,山绿、村净才能水清,人正、河美才能鱼众;鱼成群、河成景取决于岸上的村庄和山上。只靠乡村两级干部“就河治河”,开开会,贴贴标语,收缴些渔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要整合全乡相关资源共治才能奏效。

认识的升级,带来办法措施的跟进。在完善“河长制”架构和运行机制时,司前乡整合山上的林业生态保护、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的治安维稳和农田的综合开发、水利的水美建设等资源,把林业公安、护林员队伍,治安派出所、平安创建队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创建力量,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力量,以及志愿者队伍,整合成河道治理的“集团军”,在河长的统一领导下,对山头、村庄、河道实行各就各位的综合治理。

作为“集团军”下属的河段警长、副警长,裘磊和张传兴还是乡夜巡队的队长和副队长,他俩每周至少要领着乡治安巡逻队成员对全乡河道巡逻一次。裘磊说,在河长制的高压态势下,偷捕、偷倒、偷排者白天不敢,都改在了晚上。“夜间这个空当没堵住,一切工作都白做了。”

虽说是每周一次巡逻,司前方圆433平方公里,每周各河道一次,就几乎天天夜间都在巡逻,上半夜去,下半夜回。虽然辛苦,但大家觉得,为了有个好生态,也值。

深度巡查,保实效,变“到此一游”为执守全周期

多年坚守老家的小罗,靠着村中的一条溪,种几亩田管饱,打些零工管花,电些鱼卖管存,日子过得不算富,却也逍遥自在。可9月初,他却带上妻子远赴浙江打工去了。

小罗是司前乡长庭村人。让他起狠心外出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生态治理的河长制。小罗说,原本靠着电鱼工具和年轻,白天有人查就晚上去,每夜偷偷电个10斤鱼就能卖几百元钱。如今深更半夜也有人抓,断了电鱼这块收入,再不外出发展不行了。

在司前乡,像小罗那样“你丢下电瓶干他业,我留下”“你白天抓,我夜里打”的“鱼耗子”终于金盆洗手干正事的至少有一百多人。司前乡乡长、河长高兴有说,真正让那些靠电鱼、毒鱼、炸鱼增收的村民改行的,是后来跟进的深度巡查制度。巡查全覆盖,执守全周期,无运气可碰,没空子可钻,才能成“不敢”的态势。

司前乡的河道治理巡查,开始时只限于乡村两级干部和相关部门的一周一查,又都是白天。这样做虽然收了少数“不以为真”者的渔具,制止了个别倒垃圾、排污水行为,但绝大多数人都改在夜间和偏僻的角落。高兴有说,司前乡433平方公里,15个村场200多个自然村,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溪流,靠乡村两级干部每周白天“到此一游”,除了瞎猫碰到死老鼠和通风报信外,基本上达不到制止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司前乡没有对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追着问题想办法定对策。为解决巡查人员少造成的顾此失彼现象,他们就在各村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队长、村干部和小组长为成员的村级巡查队。为解决村级河道专管员“拿不下面子”问题,就实行专管员组与组交叉执勤。为解决“白天不行改晚上”问题,就组建乡村两级河道夜巡队,实行全天候、全周期巡查。为解决现场查处引发逃跑溺水、摔伤等安全问题,就实行上户摸底、路上蹲守的人赃俱获策略。像长庭村的小罗,就是深夜被路上蹲守的村夜巡队逮了个正着,才下狠心改了行。

严格奖惩,保常态,变“被动行为”为“主动作为”

林如华是司前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河道管理的段长。说起河道管理他如数家珍:全村河道全长10公里,一条干流十几条支流来自大山,落差大,地形复杂,特别是在乡政府鼻子底下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说,这次河道治理,乡里比以前计划生育工作还抓得实。从总体要求、组织实施到保障措施、奖惩办法,项项落实到河到事,件件落实到岗到人,清楚自己的担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就要守土有责,主动作为。全村第二季度抓了5起偷鱼的,制止了6起采砂的和10起倒垃圾的。第三季度虽没有斩获,但大会小会仍要说,日夜巡查仍不能松懈,因为保生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久久为功。

做好一件公共事,入门靠行政外力,修行靠利益引力,才能催生内生动力。司前乡在落实河长制过程中,在前期重视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运行规则、目标任务等行政外力作用之后,紧接着就跟进了“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做好了有什么好处”“没做好是什么结果”等制度安排。乡河长制领导小组副组长、乡人大主席袁水才说,行政外力在短期能形成推动力,保常态就得靠利益的引力。大家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了,才能持续、常态化。

河道治理实际就是生态治理的“牛鼻子”工程。司前乡对此作出了系列的制度安排:从集中统一协调、全域治理责任、科学严密监测,到齐抓共管督导、经费投入保障、奖惩分明考核,就连专管员的岗位考评、现场记录都以照片、视频为证,连非公职志愿者的误工补贴、夜巡点心都与履职实际挂钩。林如华说,一旦作为与回报对应到了细节处,内生动力也就迸发而出。

司前乡自4月初实行河长制后,全乡百姓的评价是:“岸一天天变美,河一天天变畅,水一天比一天清,鱼一天比一天多。”但饭店仍有本地河鱼吃,市场仍有本地河鱼卖,也让不少人生出疑虑:这河道治理能走多远?(邱盛林 高丽萍/文 武少龙/图 )

 

采访感言>>>

“河道”与“市场”矛盾待解

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从村头来到村尾去的河就是这村人的母亲河。但不知从何时起,人类却把“母亲”当“筐”用了。

知耻而后勇。“母亲”病了,又有医治条件,就得拿出时间、腾出力量,千方百计把“母亲”的病治好,司前乡的可贵处就在此。

但治病容易断根难。从山上到村庄到河道,从法律到政策到村规,都得靠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执法必严、令行禁止做保障。

特别是“河道禁止电、毒、炸鱼,市场名正言顺卖鱼”的两重天。有买卖就难断杀戮。“禁”怎么严起来?“卖”如何规范?都有待法规的完善和行政的智慧来破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