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头条 > 正文

春华秋实 点绿成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南平实践

2017-11-09 08:09:16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深秋的闽北大地,稻谷遍野金黄,山林满目葱绿。

发轫于此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像一颗种子破土萌芽,历经18年砥砺探索,在全国范围落地生根,结下累累硕果。

一场“风搅雪”:科技下乡送来“财神爷”

夕阳映照的麻阳溪畔,67岁的建阳区考亭村村民黄家绍,正在葡萄园里修剪枯枝。谈及上世纪90年代的生计,这位鬓角花白的老农民记忆犹新:“谷贱伤农,柑橘难卖,要技术没技术,找市场没市场。”

彼时,南平农业发展在转型变轨中挣扎。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线断、网破、人散”,破解“三农”难题亟须一场“风搅雪”式的变革。

1999年2月,南平提出“科技特派员”概念,首批225名科技工作者分赴215个行政村驻点,拉开了科技下乡的序幕。

当年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的黄家绍,在科技特派员谢福鑫的帮助下,建起了自家的葡萄园。“从选苗育苗到种植,从水渠修建到水电路设计,都是他手把手教我。”黄家绍回忆说。

谢福鑫走到哪里,葡萄藤就爬到哪里,千亩万亩葡萄园崛地而起,谢福鑫被农民唤作“葡萄仙”。在广袤的闽北大地上,还涌现出“榛仙”詹夷生、“菇王”刘瑞璧等明星特派员,成为农民眼中的“财神爷”。

如今,南平先后选派10批9483人次驻村,实现科技特派员村级全覆盖。“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现在已从南平的基层探索上升为全国推广的创新经验。

点绿成金:产业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建瓯西际村“千竹园”内,毛竹高耸,山林苍翠。但曾经,这里也面临竹林密度稀、毛竹产量低,竹产业效益低下的困境。

连续担任了10批“科特派”的林振清,是这里的“荣誉村民”。他引领竹农“把竹山当菜地种”,从粗放管理转向集约经营。短短几年,纯毛竹林变成了更加生态的混交林,原先亩产120棵的低产林,变成了亩产170棵的丰产林。

产业链不断向后端延伸。走进华宇竹业公司,德国进口的自动压板机将耐磨纸强压到竹地板上。驻公司的“科特派”张水珍说,她所在的研发团队加速技术革新,公司产品远销欧美市场,竹产业效益“井喷”。

在武夷山市,“科特派”把丰茂的茶山当作“主战场”,为茶产业腾飞铺路搭桥。武夷山市委组织部部长林方介绍,新一批108名“科特派”中,茶产业占比约三分之一,既网罗了乡土人才,又吸纳了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

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钟家魁说,“科特派”不仅是产业发展助推器,还是生态建设新动力。以武夷山茶产业为例,“科特派”身体力行挺在一线,引领当地既控制茶山数量,又提升茶叶质量,默默地坚守着武夷山旖旎风光。


新时代再出发:绿色发展的“催化剂”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现代农业、旅游、先进制造等七大产业,成为南平市发展蓝图上的闪亮坐标。走过近20年历史的“科特派”,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从“三农”领域向新兴产业延伸。

在海源新材料科技公司,来自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的研究员吴立新帮助公司搭建起从产品试验到质量监测的流程体系。“我的团队中有4名博士后、5名博士。”吴立新说,目前公司的建筑复合材料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均名列前茅。

近年来,农村发展旅游业迎来新契机。南平市科技局农业科科长缪起说,在新一批“科特派”选派过程中,武夷山市排头村、大将村提出选派规划设计专家,科技部门协调当地住建局择优选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一代又一代“科特派”前赴后继,把论文“写”在竹山上,把科技送进田间地头,成为南平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粘合剂”。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表示,南平将围绕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进一步深化提升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王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