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明 > 正文

录取通知书莫陷入教育形式主义

2017-08-15 10:25:45  来源:青岛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江江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寒窗苦读,奋力拼搏,终于考上大学,收到别致的录取通知书,学子们的欣喜之情自然流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录取通知书被誉为大学的第一份“邀请函”。近年来,不少学校绞尽脑汁,用心制作。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是与校园、与青春紧密相关的美好时光,非常珍贵,而对于学校来说,录取通知书是向学生发放的第一张名片,相当于学校的脸面,例如农学院寄出的种子,再比如全国第一份AR录取通知书,借此传递学校的历史、文化、情怀,也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期许和愿景,也相当于给学校做一个招生广告。对录取通知书,学校自然十分重视,学生也会小心收藏。

然而,将录取通知书解读为“高等院校独特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化”的切口,未免有些拔高。毕竟录取通知书只是拉开大学生活的序幕,如何让学生在宝贵的大学时光里学到更多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如何建立同学情谊与身份认同,如何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缜密的思维,小至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大到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花样翻新的录取通知书真的不过是一个小楔子而已。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哈佛大学有句名言:“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同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人文精神,单靠一纸录取通知书,承载不起如此重的份量。我们还要谨防因过于追逐录取通知书的外在与广告效应,而陷入新一轮的教育形式主义。

录取通知书既要重形式更要重内涵,可用心却不可尽用心于此,注重细节更要有大的格局观。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群出众的学生,是大学永不过期的“邀请函”,一群卓尔不群、淡泊名利、执着于学术与教育的老师,才是校园文化最好的书写者传承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