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游大武夷 > 正文

邵武一个小小自然村 竟出了两个非遗项目

2017-06-07 09:25:0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申请加入非遗名录呢?

答案一看就知道有多难:应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突出历史、文化和科学等方面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同时具有展现地域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或社会生活区域内世代传承并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可在邵武市桂林乡的一个小小自然村,2008年竟有“葫芦潭畲族武术”和“葫芦潭畲族打醮”两个项目同时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个叫葫芦潭的自然村,因村里原先有口水潭形似葫芦而得名,是一个蓝姓畲族人聚居的小山村,据说其先人早在200年前就自闽西的武平县来到这里了。因蓝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且居住地偏僻,常有匪寇侵扰。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先人立下规矩,所有男子从小都必须学武术,父传子、兄传弟,代代相沿,便成了习俗。

葫芦潭畲族武术大多和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很有特色。他们打的拳,有“红拳”、“八户头”、“老汉浇粪”等名称。比如“老汉浇粪”,与平时在田间浇粪的动作十分相似。他们使用的武器,并非刀枪剑戟,而基本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棍、扁担、板凳、犁田用的木耙、三角叉等。

为何以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作为武器?葫芦潭村畲家人的解释是: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这些东西随手可取,因而他们平时也是用这些东西作为练习器具。

“打醮”是一种祭祀仪式。葫芦潭村的“打醮”是当地蓝姓畲族祭祀其先祖“五老佛”的活动,目的和当地汉族的傩舞一样,旨在除疫消灾、祈求平安、庆丰收等。但形式和傩舞完全不同,活动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十五和正月初六举行,需经过洁坛、早朝、午朝、建醮、秉烛、洒水、上香、安方、结界、请十方、排位、请天神、做家糍、回神、结束等16道程序,其中午朝和建醮有“走阵”,类似傩舞,但不像傩舞要走村串户,只是在做道场的地方“走阵”。(朱玲)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