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旅游 > 正文

古村落保护:风物长宜放眼量

2016-10-19 08:51:2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前,浙江开始全面推进古村落“再生”,除了把那些独特的老建筑、老街道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外,还试图把做乌米饭、弹棉花、棕绷床等传统艺人请回来。可以预见,通过切实有效的保护,江浙之地可能又将成为古村落文化璀璨的高地。

近年来,城市过度发展,让田园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安然备受青睐,越来越多城里人喜欢去乡村旅游,吃农家饭,采摘瓜果,感受祖辈的生活。

除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风光,古村落还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大量的建筑遗存,原真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可以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不少村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然而,古村落游热潮带来的更多是破坏性的开发。无力修缮的老宅,任其倒塌;能变现的资源,被当作旅游开发的摇钱树。开发的多,利用的多,能够提供“保护”的相对较少,让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正面临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

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古村落以其秀美风光,及戏剧、科举、武术、饮食等文化底蕴,闻名于闽东北一带,被列为“闽东十美村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村珍惜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耕读文化大观园”, 让千年古村落成了“农耕之旅”好去处,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逾4万人次。

可见,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乡情乡愁的寄托,古村落最重要的属性是文化属性,或许不能立刻产生经济效益,长久发展下去却可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瑰宝。而拥有诸多宝贵的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经验,具备和谐中国历史风范的众多历史文化村落,一旦遭受破坏,却是再难恢复。

别让诸多短视行为造成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断层,导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许落空,改变各地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不均衡状况,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推动,更需要各地转变发展思路。 (朱玲)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