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头条 > 正文

闽北乡村的美丽嬗变

2016-09-23 08:07:5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十二五”期间,南平市实施“百村示范”、“千里绿廊”、“万人保洁”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闽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万人保洁” 破解“千年陋习”

长期以来,闽北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彻底整治农民最关心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

2014年开始,南平市通过“万人保洁”工程将城市环卫机制导入农村,建立专职保洁员队伍,开展日常清扫与保洁工作。为确保工作得以落实,我市采用财政奖补与农民付费相结合的机制,不仅解决了保洁经费的来源问题,更体现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原则。

为确保工作常态长效,南平市成立了美丽南平建设办公室(简称“共建办”),专门成立督查考评组,负责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检查考评工作,将考评纳入共建美丽南平综合考评成绩,通过广泛开展的评比活动,全市各乡镇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南平市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根本性好转,“万人保洁”工作还在全省推广,被誉为又一个“南平机制”。

沿承历史 让农村更像农村

“十二五”期间,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投资12.36亿元,对全市273个村庄进行建设提升。

在建设过程中,不少村庄将如何凸显村庄特色、留住乡愁摆在第一位,逐步建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示范典型。

建瓯东游党城村,有“金党城、君子乡”之美称,现如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63栋。两年来,党城村先后投资百万元实施古民居修缮,打造党城溪滨古码头步行道、修复古码头,兴建了村庄道路和江边绿道等,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承载力获得提高,党城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到如今游客如潮的景区村,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的一切转变,是从扫垃圾开始的,而石圳村的美丽升级,是从沿承历史开始的。在建设中,石圳紧紧抓住“沿承历史、尊重自然”八个字,保护林厝古屋、烟馆、庄场等遗址,修复古巷、古庙、古水渠等项目,保持了原有农村风味和乡愁,石圳古埠历史“活”了起来。

自然风光和乡愁记忆吸引了八方来客,去年石圳入选省级传统村落,评上了国家3A级景区,现在又向4A级发起冲刺。

发展产业 让绿水青山“生钱”

在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有“古民居保护+生态旅游”的党城模式,也有“自然风貌+艺术基地”的桂林模式,闽北农村的风貌形成了多种形态,村庄的生态亮点被打造成了景点,串联景点形成产业,更转化成了金山银山。

在顺昌县境内往邵武方向的316国道旁,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醉美张墩”、“古渡口前”、“美丽坊上”,串联起一条如珍珠般的景观带。

张墩村的乡愁,古渡口的古民居,坊上村的半岛风光,这三个刻意差异化打造的美丽乡村, 依靠着各自的特色吸引八方客。据统计,去年张墩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产业支撑,只有产业兴、百姓富,美丽乡村建设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续。为此,延平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引导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推进了高坪特色旅游村、下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等13个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2015年,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601.89万人次,比增30.04 %,实现旅游总收入52.71亿元,比增35.73%。

美丽乡村建设在闽北结下丰硕果实,更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4元,年均增长12.5%,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群众说变化

顺昌县来布村村民吴荣清:原来在村里,我们全家人就靠种7亩小径竹生活。自从村里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乐活来布”慢慢火起来,游客也越来越多了。2015年,在村里的带动下,我投了约5万元,在自家的竹林里打造了一个小型游乐园项目。因为是自家的竹林,所以投资成本也比较低,但收益十分明显。目前,村里像我这样搞旅游的有40多户200多人。

延平区太平镇海峡新村村民林昌万:我们家原本居住在太平镇儒岭自然村,交通闭塞,而且山地坎层高,最大的落差足有十几米,许多人家的厕所、厨房门前全是悬空的。2010年“6·18”洪灾后,我们全村搬进了海峡新村,家家户户都安上了铝合金窗户、不锈钢大门,粉刷得亮堂堂的,客人来了都舍不得走呢!

政和县交运局驻半源村干部曾大龙:地处高山区的半源村原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近年来,村里创新土地流转新型模式,打造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一村一品”项目,挖掘旅游资源。今年,半源村获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周边游客慕名而来。(张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