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迁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顺昌实施“造福工程”给贫困山区上万群众带来新生活

2016-05-30 08:07:0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杨斯羽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党委、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本报今起推出专栏“精准发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报道我市各地聚焦精准、分类施策,拓宽思路、形成合力,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的好经验、好作法、好典型。

本报讯 “搬进大里新村之后,再不用担心下大雨或刮台风了,而且这儿离学校近,孙子上学方便,孩子外出打工、上班也很方便。”5月27日,在顺昌县大干镇大里新村老人活动中心,年过花甲的尤鹤兴说起搬迁前后的生活,感慨万分。

今年64岁的尤鹤兴是大干镇武坊村人,5年前,他们一家从15公里之外、山沟沟里的武坊村搬到大里新村,老人一下子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生活也随之改变不少,“每天在小区里溜达找人聊天,带孙子,赶集买菜又很方便,孩子在外打拼也放心。”

带给尤鹤兴老人新生活的,是“造福工程”的实施。大里新村就是当地政府在集镇边规划建设的一个灾后重建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目前,村里有住户428户1868人,来自甲头、武坊、慈悲、土垅、良坊、余富等6个行政村,多为2010年6月一场特大洪灾的受灾户。

“‘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实施造福工程的要求。我们要真正给它办好,不留死角,让山区的困难群众都能够真正得到实惠,使其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在大干镇党委书记张经政看来,实施“造福工程”是贫困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贫困乡村农民走出大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助推器”。

近年来,顺昌县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把造福搬迁工程与城镇化建设、灾后重建、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解决好群众“不愿搬”的问题;科学规划建设,解决群众“搬哪里”的问题;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解决好“怎么建”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解决好群众“怎么处”的问题;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解决好群众“怎么富”的问题。积极引导偏远乡村贫困群众向中心集镇迁移,从根本上改善教育、文化、就医、就业等条件,从而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顺昌县共搬迁安置3029户12171人,累计发放补助资金3747.71万元,建成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10个;全县共脱贫9771人,目前全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53户4883人。

走进大里新村,一栋栋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电网、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全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医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大干镇每年投入百万元对大里新村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让新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同时,新村因地制宜抓好管理,推选产生了业主委员会、管委会、各类群团组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点),形成了社区党建“1带5”工作模式,让群众“稳得住”。

“稳得住”后的关键是让群众“能致富”。大里新村临近榕昌、富宝、明晶、诚瑞等企业,当地政府积极引导迁出的群众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目前大里新村转移劳动力600多人。村里的部分能人也带着村民创收,如陈秋姬带领一批妇女为工地倒水泥,高春妹带领一批妇女采摘烟叶等。当地政府还多次举办竹荪、毛竹、柑橘等农作物丰产培训,积极为武坊、土垅的毛竹,余富、良坊的柑橘等开拓市场。搬迁群众接受信息全了,与外界的联系宽广了,就业创业的渠道多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也更宽了,破茧蜕变后,群众对建设幸福家园的信心更足了。

(卢国华 罗 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