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大武夷旅游如何成其“大”?

2016-04-12 09:23:3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杨斯羽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前,省政协在南平就“打造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举行专题协商调研,研究探讨构建以武夷山为核心、周边地区(三明、龙岩、宁德)多线联动发展的大武夷旅游圈的路径与举措。

 就全省而言,将大武夷旅游扩展到周边设区市是打造福建旅游产业升级版的大势所趋,这是广义的大武夷旅游。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南平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自身的大武夷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好,使之名副其实地“大”。

 南平旅游去年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形势还不错。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2925.48万人次,同比增长16.8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现旅游总收入371.63亿元,同比增长18.93%,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要对比着看。与南平一山之隔的江西上饶市,2015年共接待游客9344.36万人次,同比增长33.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0.3亿元,同比增长38.3%。这其中或许有统计口径的差别,可南平与上饶在关键指标上差距明显是确定的。

 从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来看,当前正值上饶市婺源县油菜花开花季节,为方便市民乘坐高铁前往赏花,福州火车站3月起至4月每周末加开两趟赏花高铁专列。同享旅游龙头地位的武夷山,欠缺这种影响力。

 言归正题,南平的大武夷旅游存在哪些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品牌知名度上存在旅游阴影效应。南平旅游资源虽多,却在武夷山品牌的强势对比下相形见绌,省外甚至省内许多游客只知武夷山而不知其他。如朱子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武夷山的名气都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又如邵武天成奇峡与武夷山同属丹霞地貌,天成奇峡漂流与九曲溪漂流同质化严重,对外吸引力不够。

 体制机制期待突破。由地域界线形成的行政管理障碍,导致旅游要素流通和资源共享难度较大。各县(市、区)受观念、体制、资金、人才制约,旅游产品体系没有形成,无法接受武夷山的旅游辐射,“大武夷”旅游网络尚未形成。

 公共服务亟待完善。从硬件上说,虽然合福高铁开通和县县通高速,极大改善了交通不便的劣势,但不少景点“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掣肘了游客的进入,优质旅游资源无法变成产品;在软件上,旅游人才培养、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营销体系构建等都不够完善。

 在打造大武夷旅游方面,南平近年来也有实在的行动。如连续两年分别推出“一元门票游大武夷”和“大武夷低碳之旅”促销活动,影响广泛;在差异化旅游产品打造上,邵武推出的张三丰太极文化和“温泉之乡”、顺昌推出的大圣文化和佛教文化、建瓯推出的特色美食文化都别具特色;在公共服务上,加快城区的改造提升以及宾馆酒店、旅客服务中心的建设等,完善基础设施。

 大武夷旅游要成其“大”,还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新的发展理念的培育。比如“互联网+”在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运用;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运作机制,旅游项目规划的统一论证和评审机制,旅游、公安、物价、工商、交通和食药监等部门的协同机制等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

 着力在旅游供给侧上下功夫。这方面的重点就在于旅游产品的打造。南平在景点打造上力度和速度远远不够。再以上饶为参照,截至目前上饶拥有5A级景点2个,4A级景点22个;而南平只有5A级景点1个,4A级景点8个。其次是旅游线路整合,应在大武夷范围内精挑细选具有强互补性的景点串成线对外营销,而非简单把大小景点一股脑向外推。此外,还应推动产业融合。如旅游和医疗结合形成养生产业、和体育结合打造山地体育运动旅游休闲基地、和教育结合开发研学游产品、和工业结合建设观光工厂等,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格局形成。

 补足发展短板。包括软硬件建设,特别是旅游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再赘言。

 无论如何,旅游产业是南平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创新合作机制,打造精品线路,培育区域品牌,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把大武夷旅游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本报记者刘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