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民生 > 正文

为建本续写新传奇

2015-05-12 09:12: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麻沙镇浮翠园建本浮雕

建本图书

东南网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 通讯员 王柳珍 文/图)

197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九首》,所刊字体厚重饱满,均从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中集出,与伟人豪迈诗风相得益彰;2005年,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图》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天价,有专家考证器腹图案出自元代一部平话小说插图,为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

这些故事的背后,与福建建阳所出建本俱有渊源。旧时建阳雕版印刷多集中在崇化里和永忠里,即今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和麻沙镇,刊印之书分别称作“书坊版”“麻沙版”,统称“建本”。

1 “图书之府”遗香

门梁上方镶有“进士第”的砖雕,书坊乡文化站就挂靠在陈拱北(曾任台北市长)故居内,辟有一室作建本文化展示。早就听说宋建本《钜宋广韵》五卷拍价3330万元,因此记者在这斗室中不曾奢望“见证实物”,但摆放的一件长近10米的国画复制品《大宋书坊图》,还是足以让人想见往昔刻坊百家、水井百口、寺庙百座之盛,书坊乡由刻书而得名也就在情在理。

乡党委宣传委员刘理保领着我们去看积墨池。昔日印书的墨水沿坡南流至滩地,日积月累汇成池,寓居江西会馆的书商们曾视之为调墨“神水”,行礼如仪般装罐返乡,而今只剩半亩方塘湮没在萋萋荒草中。1985年仿建的书林门,显得有些孤立突兀,当年却是外地书商必经之处。

据明嘉靖版的《建阳县志》记载:“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 刘理保说,当时居民多“以刀为锄,以版为田”。作场刻凿之声,如筝如鼓,终日不息;年关赶工,夜阑更深,灯火通明。

从书籍流通线路看,建阳素有“闽地咽喉”之称,陆运有三条出省古道;若走水运,可经麻阳溪通建溪入闽江直达福州,因而“建本遍天下”,成了宋代“图书之府”。一般认为,刻书、印刷材料充足,是建阳书坊兴盛的一大主因,当地盛产竹子,可制作印书的竹纸;梨木、枣木特别多,是上好的雕版材料。

书坊乡有座楠木厅,麻沙镇有片楠木林,这触发建阳一中老师吴刚的灵感。“建阳盛产楠木,楠木不易腐烂,易于受刀。”他说这想法有物证,家里藏有一块楠木版片,是8年前花600元从废品站那儿买的。去年央视《寻宝》栏目走进建阳,吴刚说,这块南宋建阳版的《佛说盂兰盆经》,一登场就让人眼睛发亮。

南宋建阳学者熊禾慨叹:“文公(朱熹)之文,如日丽天;书坊之书,犹水行地。”吴刚认同此言,由于手握实物,说起话来有底气:建阳史上出了两样影响全国的文化符号——朱熹和建本。

2 建本畅销的秘密

朱熹是大儒,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位书商。刘理保说,这一身份是被“盗版书”逼出来的,可从朱熹书信中找到例证。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在建阳编成《论语集注》等著述,终本尚未敲定,即被书肆盗印。他向门人杨道夫抱怨:“《论语集注》盖某十年前本,为朋友传出,乡人遂不告而刊。及知觉则已分裂四处,而不可收矣。其间多所未稳,煞误看读。”

形势逼人强,朱熹在崇化里创办并交由其子、门人经营的同文书院,实为刻印、储存的书库。当时的建本错讹较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就拿麻沙版“校雠不严”开涮。因此,朱熹再三叮嘱门人“校时须两人对看,一听一读乃佳”。

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型私家刻书活动,丰富了建本刻书的内容与内涵。到明代,双蜂堂的余象斗身兼书坊主和小说作者,在他编写的《北游记》、《南游记》接连取得市场成功后,又将吴元泰的《东游记》、杨致和的《西游记》合刊,推出组合畅销书《四游记》。

建本刻书除经史子集丛五部俱备外,童蒙读物、农书、医书等日用杂书也很多,特别是明代通俗小说刊刻蔚然成风。国家图书馆研究员陈翔华以《三国演义》为例:现存海内外各大图书馆的古刻本,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建阳刻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几乎就是建阳刻本的研究”。

建本版式上也多有创新。早在南宋,学者岳珂就认为“监(国子监)、蜀诸本,皆无句读”,而建本“从旁加圈点”的做法,无疑让人“开卷了然”。北宋以前,经籍的刻本都是正文与注疏分刻。建本首开先河,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大字刻正文,下刻小字为注释,往往分两小行与正文大字平行,上下对照方便阅读。

“建本有一类被称为‘全相’的书籍,其实就是书中绘有人物绣像,与现代的连环画相似。”除了首创上图下文形式,建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祝熹还认为,建本在抢占市场,编印符合大众口味的图书,保留当时的市井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

3 文化传承接地气

目前,书坊乡正在筹建“建本雕版印刷仿古一条街”,十多公里外的麻沙镇已在江滨建好浮翠园,正门迎面是尊雕塑,一位古代雕工伏案雕版,幕墙背景图凸起反字和刻书。镇党委宣传委员元晓明说,为给建本文化“升温”,镇里还策划在武邵高速路口处搞个“建本遗香图”大型石雕。

几场大火吞噬,19世纪西方石印技术传入……当地刻书业到清末正式落幕。今天的建阳博物馆有关建本收藏,仅存两套清末雕版、几套清代刻本;懂点雕版技术的本地人,不过七八位。

在几近“断代”的情形下,能否为建本续写新篇章?南平市建阳区副区长刘寒介绍,目前建本文化研究协会已经组建,建本文化传承人评选工作也已完成。针对“宋建本一本难求”的现实,她说:当地有关部门准备跟一些海外图书馆取得联系,征集朱熹《四书集注》、宋慈《洗冤集录》等宋建本图书影印本,通过加强实物收集、展示,最大限度地反映建本的历史沿革及其保存传播中华文化的贡献。

崇化白塔、拿坑十三拱桥……近些年,与建本有关的古迹被修缮一新,到书坊的自驾游、组团游渐成气候。乡党委书记叶孝有说,去年全乡游客量近万人次,今后将突出雕版印刷特色,以乡土文化带动旅游发展。

今年建阳两会期间,区政协委员夏春宏提议将建本文化、朱子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建一座“建本雕版印刷术体验馆”,让游客制作简单刻本,署上姓名当纪念品带回家。

实际上,当地已有先行者。建阳建盏文化街有家麻阳斋,不大的方桌摆着块清代柚木版片,从编撰、勘书到印刷、装订,让游客小试身手,做线装书过把瘾。店主说,这门传统手艺连不少老人都觉新鲜。

“宋建本的字体带有颜体味道,刀刀见锋。”吴刚对家藏的那块南宋雕版爱不释手,对古代刻工能吃写反字这碗饭,更是感佩于心。他在建阳一中成立建本研究社,组织学生临摹一些建本拓本。在他看来,这样的传承方式接地气。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