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珠村晴雨树
延平区 宝珠村
宝珠村属延平区茫荡镇管辖,全村现有310户1070人,有三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宝珠距来舟l5公里,距南平市区33公里。宝珠村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内,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地方。夏天最高温度31℃内,冬天最低温度零下l-2℃,海拔850米,被游客誉为“不是庐山,甚似庐山”。
宝珠八景:灵龟吐雾;双虹卧波;岩鸡唱晓;石铎传音;东林摆月;北丘凌云;赤壁瀑布;龙坛清风。
主要旅游点:晴雨树、天外天、石铎泉、南天岑、天平路、长虹桥、凌云桥、玉带湖、银杏岩、官印山等。
建筑景观:三唐、四桥、两亭。
三庙:临水宫庙、天王庙、土主庙。
四桥:长虹桥是南平市文物重点保护建桥,距今已有392年历史,土主庙的短桥、凌云桥、接龙桥。
二亭:宝珠东北方向有天亭,东南方向有宝云亭。

镇前鲤鱼溪
政和县 镇前村
政和县镇前镇镇前村地处闽东北交界处,平均海拔860米,特殊的地形,造就独特的高山二元地理气候。境内气候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山高水冷,具有典型的“南原北国”气候特点。
在度假旅游休闲方面,镇前村凭借其悠久灿烂的鲤鱼文化,正着力打造鲤鱼溪文化旅游景区。2006年,镇前村被政和县委、县政府授予“鲤鱼文化品牌村”;2010年,镇前鲤鱼溪被省旅游局、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水乡渔村”。
镇前溪养鲤鱼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村民们耕作时,总要把带来的饭菜省一口喂溪中的鲤鱼。这些成精的鲤鱼,在一次山洪暴发前,托梦给村民,说有大难来临,要他们退避到山上。人们为报答鲤鱼的救命之恩,就立碑示禁,订下保护鲤鱼的乡规民约。
镇前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居60幢,面积共18000平方米,小桥、绿柳、民居民祠、古巷等纵横交错。旅游资源突出。又地处白水洋和佛子山中间,是太姥山至武夷山的必经之路,境内还有宝岩革命胜地、天柱山、古廊桥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位置优势明显。

坂头村花桥
政和县 坂头村
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四周环山,森林资源丰富。村头有古榅树10余株,楠木4株。坂头行政村下辖坂头、花桥、楼下等11个自然村,其辖天井洋自然村盛产天井洋大雪梨。全行政村共有人口2312人,耕地面积3628亩。
唐时,坂头村曾分为东面坂头、西面下池和南面下林(今竹头)三处。东面坂头为魏叶两姓建村,祝姓和陈姓分别在下池和下林居住。清时,陈姓家族兴旺,另三姓相继外迁;且有陈文礼中举,衣锦还乡时,曾以其名命其村为文礼村。历史上村里曾出过陈恒、陈文礼等名人。解放初期,村庄较大,比较繁荣,有40余栋住宅。上世纪80年代后,新建房屋已将坂头、花桥和竹头3村连成一片。1988年有住宅92栋,住182户920人。
在花桥村内,有明朝陈恒修造的花桥,咸丰元年受洪水冲垮,后重建。桥中供列神像和陈恒、陈文礼像等。花桥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文人墨迹甚多,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坑村
邵武市 金坑村
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地处武夷山脉西段,紧邻江西。据《福建通志》记载:邵武产金,金矿在金坑乡境内的西溪河一带。西溪河又叫金溪,出产金砂,金坑乡因此而得名。
金坑古村南北走向,依山而建。明末时,一聂姓客商得知环绕金坑村的金溪中蕴藏金砂,斥巨资采砂淘金,结果一夜暴富。他又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豪华的宅第“儒林郎第”。除了金矿的收入以外,金坑之所以繁荣,还因为它是由江西进入福建的交通要道。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古村逐渐衰落了,少人问津,但也因此幸运地保留了古村的完整。
四季山色碧,季季又各异,壑壑淌清泉,峰峰有奇韵。这就是金坑的山。它似巨手将金坑的村舍、田野捧在掌间,呵护金坑沐浴阳光雨露,历经沧海桑田,从古走到今,悠悠古韵依旧在。
从邵武到金坑,可乘中巴车,车程大约2小时。金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适合旅游。

郑魏村仙恩桥
建瓯市 郑魏村
郑魏村距迪口镇18公里,该村原名魏村。村庄坐落在半山腰上,四面环山,位置很像一把交椅。村内大部分民居以杉木结构为主,雕梁画栋,极为精美。村边有成片的楠木群和苦槠林。境内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厝桥和一座庙宇。
福善庵位于郑魏村,据说为张福善所建,庵中设有戏台,左右为厢房,雕龙刻凤,飞楹画栋,为迪口镇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
仙恩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呈南北走向,单孔贯木拱廊桥,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十七柱,水面至桥面高7.5米,净跨26米,桥面以岩石筑砌,略显弧形,西侧中央供真武大帝,两侧施挡雨板和栏椅,脊溧皮下墨书“吉维大清光绪叁拾年天远甲辰拾月......”等字。
德胜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单孔贯木拱廊桥,面阔三间,进深十五柱。桥面全长36米,宽4.2米,净跨23米,矢高7.5米,桥面微呈弧形,中间一段以方砖铺设,两侧段以鹅卵石铺筑;桥中间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桥基以大方岩石筑砌,墩上十七根贯木斜撑呈“八”字。

洞宫山
政和县 洞宫村
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位于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 ,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山中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建于明代的花桥桥孔中央石缝间, 居然伸出了两把黝黑的宝剑尖,逢涝伸出,旱时缩5至20公分,实属天下奇观。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令人扑朔迷离。
洞宫山海拔很高,在南方很少地方在冬季能见到雪,而这里却几乎每年都有下雪。

杨源村
政和县 杨源村
杨源村位于政和县东南部,周边云集白水洋、佛子山、洞宫山、武夷山、太姥山等诸多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明显;该村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与周边自然风景区有很好的互补作用。
杨源村为福建省旅游名村。该村民风淳朴自然,民俗文化多样。其中四平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景点有英节庙、鲤鱼溪、倒栽杉、廊桥、古民居群等。

锦屏村
政和县 锦屏村
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原名遂应场,1951年改称今名。主要特色产品有锦屏仙岩茶、锥栗、野生牛根干等。村内矿产资源丰富,有古银矿170洞,18坑。
村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百年古茶树、千年杉木王、古银洞遗址、虎头际瀑布、千手观音柳、天池龙井等,是难得的旅游度假胜地。
锦屏村的古银洞遗址范围3个平方公里,包括大小矿洞数百处。洞中巷道纵横交错,宽窄不一,洞上洞,洞下洞,洞洞相通。还有位于银坑山的燕子岩,一年四季,成千上万的燕子飞来飞去,场面甚为壮观。

红园村风光
武夷山市 红园村
武夷山市吴屯乡红园村位于吴屯乡北部,距离市区22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村,山地面积29357亩,村民主要以竹山农田为主.该村至今保留传承着武夷摆茶习俗。
2013年底,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播出了吴屯红园下山自然村,记录了这里古朴的武夷茶俗——摆茶习俗。摆茶是村里妇女调解邻里之间和婆媳之间的矛盾,通过摆茶喝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把矛盾化解。平常的日子,也可摆茶聚聚说说话,增进村里人的情感。

党城村古民居
建瓯市 党城村
建瓯市党城村位于东游镇东北侧,建溪西岸,紧连省道204线,距东游集镇5公里,村主导产业为蔬菜、茶叶、锥栗、养殖业等。
党城村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古村落,在明清时就是一个有名的“地主村”,村中非常富有,素有“金党城”之称,村中现保留大量明清时古建筑,大约有60多栋,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闽北也不多见。其中有建于清初雍正丁未年的右文书院;始建于清咸丰三年的叶氏宗祠;还有紫竹寺、林公殿、关帝庙、护龙禅寺等古庙宇。
党城村古民居大小略有差别,纵横高低有致,弄与里弄之间组成多个井字结构,横院纵院,大、小门互相贯通,体现了闽北民居地方性、乡土性,别具一格。整座党城古民居群,像是一部完整的闽北居民文化史。
(本组稿件由郑运魁采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