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建本衰败之思

2014-11-25 08:42:2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1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王柳珍 张正松)

“建本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了典籍,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流传,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对地方教育的勃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建阳文化名人刘建说。两宋福建进士多达6869人,占这一时期全国进士总数的20%,其中闽北仅建瓯、浦城、建阳三地进士就多达1294人。

宋元时期,麻沙镇书坊两地刻书规模难分轩轾。元朝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麻沙书坊毁于兵火,刻书重心向书坊乡转移。崇祯元年 (1628年),麻沙书坊又遭大火,此后元气大伤,每况愈下。书坊乡书坊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也开始走向衰弱,全国刻书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明末清初因战火波及,加上清末咸丰七年 (1857年) 遭遇兵火,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再遭火灾,书坊乡370余家房屋店面毁于一旦,幸存的雕版、书籍被烈火吞噬殆尽,建阳雕版印刷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表面看,建阳雕版因火灾而日趋衰弱,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宋之前书籍大多是手写,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成本大大下降。一般而言,雕版书籍与手抄书籍成本之比其概率约为1∶10。可见,雕版印刷代表着书籍传播的先进生产方式。宋代雕版印刷大量推广,书籍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然而宋朝300余年,雕版技术没有真正的革新。即使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能大规模推广。技术停滞不前的问题一直持续到近代西方机械化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并迅速促使雕版技术“寿终正寝”。建阳雕版技术在其辉煌时段因未能及时创新而蜕变为了一种落后的出版技术。

而且,清代的建阳,交通相对落后,文化环境与外地相比也没有优势。考亭学派遗留下来的几个书院已成遗址,学人中不再有朱熹、蔡元定这样的鸿儒大家,刻书家中不再有熊大木、余象斗这样的行家里手,雕版印刷的衰败势所必然。

历史尘埃散去,宋代建本,如今成了值得按页购买的珍贵文物。建阳市文体新局长叶晓华说:“前几年,国内未见著录的绝世孤本——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钜宋广韵》五卷,最终以3000余万元的高价拍出。2005年,‘建本雕版印刷’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在建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拿出一块清代的雕版,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版上刷墨,然后把白纸覆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抢救和保护这一绝技刻不容缓。”博物馆馆长罗冠群说道。

保护行动已然展开。建阳市将来准备建印刷博物馆、刻书作坊、古法造纸作坊等,保存雕版印刷技艺;书坊乡打算以图书之府、雕版故里为中心,建设书府文化休闲产业园区、拿坑十三拱桥文化体验产业园区,在乡集镇所在地建设雕版印刷仿古一条街、积墨池公园、书林门公园、同文书院等等,让人能够追寻当年的景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