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头条 > 正文

政和:红米拯救了国家级风景区

2014-10-15 07:35: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云峰)深秋至,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村的水稻熟了。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政和县旅游局局长刘惟文很高兴。

稻香粮熟为何旅游局局长高兴?原来,稠岭村处在政和县佛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梯田是景区的重要景点,但是近年来,原有600多人口的村庄,大部分村民都走出大山,最少时村中只留下20多位老人留守。没人种田,梯田景观眼看着就要消失。“我们多方努力,终于让红米在稠岭村扎下了根,景区风景保住有望了。”刘惟文说。

高兴的不只是刘惟文。稠岭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魏榅钦说:“稠岭村种的红米,是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帮忙引进种植的,每亩产量可以超过500公斤,纯收入大概能有1500元左右。”

种田不赚钱,景区失色

走进政和县佛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心旷神怡的感觉就油然而生。高山巍峨耸立,空气自然清新,站在山头向下远眺,大片梯田依山而建,夕阳之下,金黄的稻田层层叠叠,仿佛给大山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外衣。半山腰上的稻田之中,三三两两的民居又给景区增添了别样的生气。

这样美丽的画面,让人沉醉。但是就在不久的几年前,这些美景几乎消失不见。“稠岭村位于佛子山最核心景区,这里的梯田曾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不少人都闻讯前来拍照旅游,但是因为种田不赚钱,梯田种植又费力气,抛荒的田越来越多,政府又不能强制农民种田,景区也很受影响。”刘惟文说。

村民魏承宝就是抛荒田地出外打工的一员。40多岁的魏承宝种了大半辈子田,虽然技术不错,肯下苦力,但是一亩田也只能赚300到500元。后来,觉得种田实在没搞头的他在同乡的带领下,到政和县一家竹具加工厂打工,一个月2500元。

“跟种田相比,打工赚的钱更多。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走光啦。留下来的只是老人和小孩。”魏承宝说,年轻人都走了,田就抛荒了,或者就由留下来的人种点蔬菜。

引进红米,梯田复活

眼看着梯田景观消失殆尽,最担忧着急的莫过于政和县旅游局局长刘惟文。

“梯田景观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村子破败了,没了梯田,等于景区没了灵魂。”他说,梯田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看到梯田一年比一年少,大家心里都很着急,也想了不少办法。

为了吸引农民重新回到田间。政和县旅游局和稠岭村委会在经过

多次考察后,决定引导村民改种红米。“我们在市场上考察发现,红米每公斤售价高达20元,如果改种红米就有赚头了。”魏榅钦说。

敲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魏榅钦在村里牵头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租赁和吸引农民以田入股等形式,开始试种红米,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大家第一次试验并没有成功。

“当时我们种的红米是本地品种,每亩产量只有250公斤。而且因为稻秆太高,全部倒在了田里,收割异常辛苦。”魏榅钦说。

发现问题后,从2013年开始,稠岭村开始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帮助下,再次引进红米品种红两优187和糯稻品种紫糯

673等品种。在专家的指导下,这次红米种植取得了成功。

魏榅钦表示,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采用良种良法种植,不仅种植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红米品质很好,每公斤售价超过20元,很快就销售一空。

农民回流,双赢之举

红米在稠岭村扎根了,原来出去打工的农民也开始回来了。

在城里打了3年工后,魏承宝左思右想了一阵子,也决定回村种田。“在县城里打工虽然一个月有2000到3000元,但是扣除租房、吃喝等日常消费后,一年顶多也只能省下2万元,而且还照顾不到家里的老人孩

子。如果回家种红米,一亩收入1500元,5亩就是7500元。再在地里种点辣椒卖,一年也能赚将近2万元,而且生活得更加自在。”他说。

像魏承宝这样想的人也越来越多。魏榅钦表示,过去种田实在不赚钱,村里一批年纪较大的村民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技术,赚钱并不容易。现在回家种红米收入不比外面差,这些人都愿意回来。

“今年红米试种成功,大家都很高兴,明年合作社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再到县里开红米专卖店。”魏榅钦说,为了进一步拓展红米的市场销路,合作社近期还为红米注册了“稠岭”商标,他相信红米未来会红红火火,稠岭村的梯田景观也会更加美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