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房产 > 正文

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达42万亿 地方上哪融资

2014-07-25 15:26: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而若将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和城镇化建设需求资金相比较,则更能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今年3月份曾表示,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人民币。就此,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离2020年只剩6年时间,平均每年投资约为7万亿元,假定每个城镇化建设项目资本金按30%的最低标准计算,70%须通过市场融资来完成。这样除每年地方政府将投入2万亿元左右作为项目资本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剩下的5万亿元资金均将通过市场融资来实现“每年5万亿元的资金,完全依靠政府发债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吴晓东说。

吴晓东告诉记者,今年试点自发自还的地区最高发债规模也不足150亿元,假设安徽省可自发自还债150亿元,筹集的150亿元资金需在安徽的16个地级市之间进行分配,以省会城市为例,若能分到40亿元,再将这笔资金下分至下一级行政区,一个开发区或县只能分到大约4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目对城市基础建设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完全不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他直言。

短期内,政府债券不能成为融资“主力军”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同。另一位地方城投公司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预算法》尚未修订,法律上还存在障碍,地方政府债券根本无法置换此前地方融资平台已经形成的存量债务,自主发债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巨量资金还得依靠其他渠道来获取。”他说。

新路

项目收益性债券主打“准公益”

短期内政府一般责任债券规模有限,无法独扛万亿融资“大梁”。与此同时,一些创新的项目收益性债券融资方式也在不断涌现,这类创新瞄准的正是一些有现金流收入、但是需要政府一定补贴的“准公益”项目。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下发一份文件,创新棚户区改造的债券融资方式。该文件首次提出将研究推出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即“对于具有稳定偿还资金来源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将按照‘融资———投资建设———回收资金'封闭运行的模式,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试点。”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于日前正式推出项目收益票据。7月11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项目收益票据业务指引》,正式推出“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且以项目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为主要偿债来源的债务融资工具”。《指引》发布当天,交易商协会接受了郑州交投地坤实业有限公司项目收益票据项目注册,该项目注册12亿元,首期拟发行5亿元。据悉,该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地下交通人防工程项目。

与融资平台作为主体融资不同,项目收益债券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发行主体与地方政府债务隔离,能有效防范传统融资平台模式带来的财政和金融风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