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南平:帮扶之下有“乾坤” 山乡遍奏增收曲

www.fjsen.com 2014-04-08 07:39   来源:闽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帮扶之下有“乾坤” 山乡遍奏增收曲 —— 南平市扶贫开发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郑金富

4月闽北,春风正盛,山上山下,满目青翠。走进松溪县刘源村,一幢幢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处处干净整洁,村边不远的有机茶园里,也是茶树繁盛、翠竹摇曳,处处春意盎然。

刘源村是省级生态村、革命老区村、南平市基层党建示范村,同时却也是省级扶贫重点村。作为昔日的贫困山村,甩掉贫困的帽子,显然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的带动下,2013年,该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26元,比2010年增长了74 %。

刘源村的变化,是南平市坚持“自我造血”,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国家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南平市扶贫开发工作每年投入1100万元专项资金,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用活土地助增收

桥亭村,是光泽县有名的文明村。年村财7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620元,太阳能路灯贯通全村,水泥路通到组,机耕路通到田,自来水通到户,抬眼望去,一栋栋崭新的农家别墅整齐划一。

436户,2000多口人,人均耕地近两亩,作为光泽县寨里镇耕地最多的村之一,五年前桥亭村年村财不足5万,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为了摆脱贫困,当地党委政府从2008年开始鼓励村民种植烟叶,特别设立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岗”,让党员带动村民发展烟叶,当年种植面积达到870亩。到2013年,种植面积翻了两番,总产值达474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仅烟叶一项就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烟叶税收返还达30万元。

不仅如此,桥亭村还抓住市场机遇,对接圣农公司发展,将那些荒山和边角低产山垅田改造成肉鸡场,新建的10个养鸡场,如今已全部投产。村民既可以从鸡场基建中赚钱,又因得到提供信息、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及帮助疏通就业渠道,联系在圣农就业岗位,实现收入倍增目标。

如今,全村每年不需1分钱投入,村民就可收入80万元的土地租金,村集体也可增收10万元以上。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桥亭村争取到700多万元投资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面积3200多亩,覆盖了桥亭村所有田块。农田基本设施得到大大改善,村民们也转变保守观念形成种植业多样化,种植150多亩甘蔗、马蹄、油菜和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

除了光泽桥亭村,建阳市回潭村、浦城县吴墩村、松溪县东边村、政和县下园村等一批昔日的贫困村的农民们,也通过盘活土地资源,走上了增收之路。

搬下山来好致富

延平区游地村,原是距来舟集镇南面12公里的高山偏远村。旧村因地处偏远高山,平均海拔在450米以上,只有一条简易的山村公路连接山外,全村8个村民小组,193户、743人,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财零收入、负债累累。

“闷在山里无出路,走出大山天地宽”。 2001年初,游地村充分利用“造福工程”这个平台,首创林地置换宅基地的办法,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57亩、可容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金龙花园”和“金辉花园”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建成,全村农民住进了花园洋房,实现了全村整体搬迁。

可是,村民搬出来后,如何才能够稳下来、富起来?游地村两委干部把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坚持新村建设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制定发展规划,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促进他们转移就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就业、引导农民科学管理林业、发展农业生产、宅基地复垦,一项项举措都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游地新村已初具中心村的雏形,村民在集镇就业,解决了长期依靠农、林收入为主向务工增收为主转移,农户非农收入占70%以上,促进乡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小孩在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3年的11066元。

像延平区游地村一样,整体搬迁建新村,造福又致富的原贫困村并不在少数。仅去年,南平市就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8350户,重点扶持20个百户以上集中安置区,投入资金15亿元。

产业扶贫提能力

邵武市下沙镇屯上村,本是当地一个落后的山区村。2008年,这个面积18.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30亩,山地面积2.31万亩),拥有1412人的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6640元,可是到了2013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6812元。

几年间,屯上村的村民收入何以飞快增加?是“工农结合、企地共建”的产业发展思路,让屯上村成为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村。

“靠山吃山”,村里首先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此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林业优势。目前,村里有共建林业基地8100亩,人工林9400亩,毛竹林面积1200亩,经济林560亩,并成立森材林业种植等合作社3家,绿化苗木基地新增1家,绿色宝库为屯上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

现代农业快步走。当地鼓励农户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集约经营,引进年产200万袋海鲜菇的玖发菇业和存栏1.2万只肉兔的豪顺兔业,以“企业+农户”的方式建立企地共赢生产模式。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利用闲散土地,新增了蔬菜种植10亩以上大户6户,粮食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有10户, 烟叶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4户。新成立的黄鳝养殖合作社,养殖水面超10亩,新增养羊户3户,年养羊超6000头。

工业项目助增收。近年来,该村引进了长信增粘剂、美好竹木等优质企业8家,实现了村级劳动力100%家门口就业。农业、工人身份的自由切换,使得村民能够更加自由地掌控农业生产与企业工作,村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屯上村还在依靠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引资引项力度,解决发展瓶颈,促进产业提升。近年来,向省、市引进基础设施、技术、种苗等方面科技项目6项,农田水利等惠农项目300余万元。玖发菇业成为邵武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正在申报省级科普基地。美好竹木创新生产工艺与流程,生产的客车底板成为市场新宠。注重市场导向与科技引领,为屯上村的后续发展积蓄了充足的后劲。

“产业化扶贫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只有把优势农业资源和扶贫优惠政策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才能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眼下,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即将出台,全市上下又将集中力量,重点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以此让更多贫困地区“集体增财、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唐丽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