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军事转型进入高潮 日本加速“军事正常化”
导语
伴随着世界形势、战争形态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转型成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美国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切入,推动军事力量与潜在对手拉开“代差”;俄罗斯通过组织模式改革,将军队由大战动员型转向机动常备型;法国在裁军中调整指挥体系,保持核威慑,以军事实力为大国地位提供支撑……
2014年,各国军事转型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体制调整、理念革新、武器列装、战法改革……一系列看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调整海外军力布局,紧抓高技术武器,注重人力优势
美国以“二次转型”维持“代差”优势
美国是世界范围内军事转型的“领头羊”。2013年初,五角大楼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的战略报告,其实质是为持续推进美军“二次转型”、实施战略东进、跨入新的“太平洋世纪”做准备。
纵观2013,美军一面增兵亚太,一面又是紧缩国防预算。事实上,目前美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已经后撤至关岛、澳大利亚一线,意在重点巩固第二岛链,通过利用日本等盟国力量填充战略收缩后留下的军力空白。然而,可以肯定地说,无论力量如何收缩,美国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创新性地改变作战方式、发展武器装备、调整编制体制,拉大与潜在对手军事能力的差距,强化美国的全面军事优势,支持其长期主宰世界的国家战略目标。
追逐“无限暴力”,强调保持优势。克劳塞维茨以牛顿力学观察研究战争的方法,提出了对西方军事理论影响至深的“无限暴力论”和“绝对战争论”。这种对“无限暴力”的追逐使美军在军事转型实践中不断挑战和超越军事技术的极限,大力发展各型武器装备。加之植根于美国建国后历次战争中所沉淀的片面经验——战略上的不足可以用先进技术和战役战术的胜利去弥补。因此,美军军事理论及部队转型的关注点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大限度地实施暴力,打击敌人。
突出“多用大脑”,倡导“少用子弹”。美军的传统历来是重视武器装备和技术优势。但军事转型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人还是武器,也是美军转型的重大困惑。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确用30天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战后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成为美军转型理论指导战争的失败纪录。正是有了实践中的教训,美军高层更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作战美军最大的不对称优势,不是武器装备,而是受到良好训练的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盖茨到帕内塔、哈格尔都明确表示,光靠军事手段不足以赢得战争,必须把高端军事装备与培训良好的人力相结合,才能在战争中获得最大优势。
调整海外部署,推崇特种作战。尽管多年来的美军转型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反恐战争为牵引的军事转型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提出了高端作战理论,制定了“空海一体战”构想,并适时调整了海外兵力部署和基地体系。美国推动军事转型的重要目标是扩大军事优势,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为此,美军“关停并转”了海外军事体系,提出了“跨域联合”“全球一体化作战”等构想,使美军成为一支更加灵活、反应速度更快、行动更自由的打击力量。其次,大力突出特种作战地位。在保持军队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美军大量扩充特种作战部队,陆军特种作战力量增加了三分之一,海军、空军特种作战力量比重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成为三军转型最受青睐的战略力量。
尽管美国计划未来10年裁减军费4870亿美元,但这不大可能动摇美国的军事超强地位。相反,由于战略收缩后军力相对集中、更加注重军队质量、提升空天电能力和远程快速突击能力,美军对其战略对手的军事压力和威慑力可能不降反升。
推动体制改革,军队由大战动员型转向机动常备型
俄罗斯“新面貌”推动俄军脱胎换骨
重新执掌克里姆林宫之后,俄总统普京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军队发展规划。基本目标是以军事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武装力量“新面貌”改革;全面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确保核力量优势,优先发展海、空和空天防御力量,将军队由大战动员型转向机动常备型。
推进部队体制改革,提升作战指挥效率。在国防管理方面,俄罗斯坚持理清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两条线,实现军政、军令职能的基本分开。通过长期改革,俄军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顺畅的指挥关系,强化了总参谋部的战略筹划定位,将原有的6大军区按战略方向合并改建为西部、南部、中央和东部4个联合战略司令部,负责战时对辖区除战略核力量之外所有陆、空和海军部队的统一指挥。这种以联合战略司令部剥夺军兵种作战指挥权,形成的“战略方向联合战略司令部-战役司令部-作战旅”的结构,大大简化了军队指挥和计划程序,减少了指挥环节,提升了指挥效率。
大幅增加军费预算,提升高技术装备水平。不久前,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表示,俄罗斯2014和2015年的国防开支分别为2.5万亿卢布和3万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和3.7%。可见,俄罗斯国防开支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除了不断增加军费,提升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也是俄军转型的重点。一是重建“远洋海军”,俄在海军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主要用于改建、扩建基地和港口,优先发展潜艇,适度发展水面舰艇,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二是加速空军的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新建、改建军用机场,列装先进战斗机和地空导弹以及新型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三是推进空天防御体系建设,加强首都和战略设施周边的防空反导系统,增强导弹预警和太空监视能力,建立多层次、一体化拦截系统。普京多次表示,到2015年,俄军新一代武器比重应达到30%,2020年要达到70%至100%。为此,俄军工系统的内部改组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坚持本国体制特色。2008年8月的俄格战争让俄罗斯军政高层深刻地认识到,俄军在战争理念、指挥架构、武器装备等方面已不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如果不推进“革命性”改革,俄军的资本与地位将丧失殆尽。但是俄军认为,军事改革既要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规律,又必须从自身国情军情、地缘战略态势、国防基础设施特点以及建军传统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在一些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式转型道路之际,俄罗斯一方面大力发展独具俄军特色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另一方面也稳妥地做好基础性工作,使军事改革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
普京曾说过:“如果军队没有前途,国家也就没有未来。”不过,普京当然更清楚,世界之所以不敢轻视俄罗斯,美国之所以不敢对俄轻举妄动,不只是因为他个人的强硬,而是因为俄罗斯对潜在对手构成实际威胁的军事打击能力。2013年,从俄罗斯一系列大型军事活动和军队建设规划中不难看出,俄罗斯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俄军正按普京提出的“建立一支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新型军队”的目标稳步推进。
压缩部队编制,调整指挥结构,重视核力量建设
法国以军事转型支撑大国地位
2013年,法国海外军事干预的风头甚至超越美国,法军所展现出的作战能力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其实,从2008年开始法国就启动了为期8年的军事转型计划。
瞄准军事能力日益“边缘化”来设计转型。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动,法国军事能力也面临被不断“边缘化”的危险。正因如此,法国出台了涉及军事转型的《2014-2019军事规划法案》,对未来6年法军所有涉及作战的优先事宜、武器研发及部队规模进行规划。在法国看来,在综合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保持军事强国地位,以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提升保护盟友安全的能力,维护世界大国的地位。
围绕提高指挥效率与缩编军队规模来实施转型。借鉴美军做法,法军将平时部队管理、训练任务赋予各军种、各大军区,把指挥与管理分别实施。在军队编制结构方面,实行旅级编制;海军取消舰队建制,实行作战群编制;空军取消联队建制,实行集群编制。这些改革,都使法军作战指挥层次大为减少,大幅度提升了指挥效率。在军队规模方面,法军积极倡导建设“精干有素”的武装力量。法军计划在2016年前将军队员额由目前的32万人逐步压缩到27.5万人。改革完成后,法国将建成一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职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反应部队。
依托核威慑和信息化武器装备来保障转型。作为核大国,法国的核能力不容小觑。为了保障军事转型,法军在装备建设上确立了“在保持核威慑能力的同时,重点发展信息化常规武器和空间侦察系统”的指导思想。海军方面继续维持4艘核潜艇,在2014年前投资200亿欧元用于升级和保持核威慑能力,并积极研发新一代核潜艇及潜射战略导弹的改进型。在发展信息化常规武器上,法军重点发展多功能战斗机、先进战舰、地空导弹、巡航导弹、大型运输机和陆战装备。此外,法军还计划在未来几年为空军装备60架多功能“阵风”战斗机,继续采购A400M军用运输机,同时使主战坦克的拥有量增加到254辆。
陆军重视进攻,海军着眼远航,空军看重投送
印度巨额投入推动军队全面发展
印度军事转型起步于21世纪初,在军事转型上,印度强调通过分步推进,最终实现彻底转型。
陆军转型重视进攻性。印度陆军转型主要是在现有员额的基础上,以质代量,最大程度地发掘作战潜能。在陆战装备上,印度持续从俄罗斯进口T-90S主战坦克,大幅增强陆军主战力量的突击力。炮兵装备的更新则重在提升信息化程度和火力打击效能。数量庞大的野战防空装备被具有更快反应能力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统替代。另一方面,着眼网络中心战,逐步提升陆军自身精确作战能力,增强步兵营战场监视和夜间目标获取能力,实现全时域、全天候的战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共享。
海军转型着眼“远洋进攻”。印度扩充海军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对印度洋的有效控制。随着海军力量的发展,要把海军活动范围扩大至东达太平洋,西至地中海,南到印度洋最南端边缘、甚至绕过好望角远达大西洋,直至对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重要战略水道进行控制。印军认为,若要控制印度洋,必须拥有两艘航母分别控制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同时以第三艘航母作为机动力量。为实现“远洋海军”的建设目标,印度海军提出了为期20年的海军现代化项目,准备投资620亿美元升级水面舰船、潜艇及海军飞机。印度海军还计划,将海军远洋舰艇与近岸舰艇的数量比例由4∶6调整到6∶4。目前,印度海军正在如火如荼进入远洋时代,其海军装备也因此进入一个高速升级和淘汰的周期。
空军转型看重战略投射。印军认为,空军威慑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巩固国土防空能力,也保证了其在领空之外具备有效的战略投射能力。在作战力量实体投送上,印度空军针对其北部山地地区和南部广阔海域的地理环境,在军事转型中有计划、有重点地率先增强了兵力、火力的远程投送能力。随着C-130J、C-17战略运输机的相继服役,印度空军初步具备了在印度全境快速部署的能力,为打赢“两个半”战争和控制印度洋做好了准备。
修改防务政策,重视“海外参与”,发展进攻武器
日本“军事正常化”脚步正在加速
2013年,安倍内阁加速推动日本“军事正常化”,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出台“13版新防卫大纲”、增加军费、扩大军事行动规模等一系列动作,推动日本军事力量由“本土防卫型”向“扩大化主动防卫型”转变。
防卫政策转型,逐渐抛弃“专守防卫”。战后,日本制定了和平宪法,其中第九条规定了日本“专守防卫”政策,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力。这些规定,在日本右翼势力看来无异于桎梏和枷锁。通过一次次修改《防卫计划大纲》,日本“专守防卫”的政策被日益淡化。无论从哪方面看,日本的防卫政策都表现出与周边国家军力相抗衡的架势。当前,日本越来越注重自卫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甚至不排除发动先发制人攻击的可能。
防卫职能转型,日益凸显“海外参与”。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5部《防卫计划大纲》,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自卫队职能的转型。冷战时期出台的“76大纲”对自卫队的职能定位是“防止侵略”。到了“95大纲”,自卫队职能向“建立更稳定的安全环境”转变。“04大纲”强调“主动积极地改善国际安全环境”。“10大纲”更是将“有效威慑与应对各种事态”等内容写入。不久前出台的“13大纲”明确提出,“日本要为世界和平与安定、确保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职能定位十分清晰地表明,自卫队将成为对内确保国家安全、对外塑造安全环境的武装力量,“海外参与”成为其主要职能。
防卫力量转型,不断引入进攻性武器。未来,日本将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大型作战舰艇和中远程导弹等大型化、远程化、信息化装备。日本推出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表明,未来5年,航空自卫队将购入3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增添3架空中加油机。海上自卫队将购入3艘美国最新锐的濒海战斗舰,以加强离岛沿海地带的防卫。计划还显示,陆上自卫队将实行整编,除了创建“水陆两栖部队”外,根据新确定的“统合机动防卫力”方针,陆上自卫队将分编为3个机动师团、4个机动旅团、1个水陆机动团,大大提高了陆上自卫队的机动性和进攻性。(孙晔飞 齐耘 夏勇杰 吴进)
- 2013-08-23解读日本军事转型关键节点:就只剩最后一步
- 2013-12-10军用标准化:军队转型建设的战略基石
- 2013-10-11全军陆航场站围绕保障陆航战略转型 建打仗型后勤
- 2013-07-08中航工业加快体制转型:追赶欧美 等不及20年
- 2013-06-04中国空降兵已成功向机械化转型 战车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