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环保 > 最新播报 > 正文

留住家乡的风景

2013-08-27 16:36:2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27日讯(记者 林张清 通讯员 吕婧)随着南平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不少乡里人进入城市享受安逸生活,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逐渐厌倦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他们想象,农村拥有悠然的诗意,充满醇厚的乡情,是一片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净土。特别是近年来,南平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先期示范,实施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源清洁"示范工程、整治集中连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工程、整治农村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工程、巩固提高示范工程成果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2010至2012年,全市共实施3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15个,总投资3.12亿,涉及10个县(市、区),40个乡镇,257个行政村,惠泽48.88万人,大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绿色南平召唤美丽乡村

农村并不只有田园牧歌。当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闽北经济社会跃进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农村的发展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美丽乡村在山在水,始于洁净。为此,南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行视察。委员们认为,要把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优美新村作为南平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来谋划,作为一项统筹城乡、优化环境、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来抓,花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留住家乡那一抹熟悉的风景。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场硬战,表面看改变的是农村境,深层改变的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一时洁净容易,长期保洁需要责任、智慧和坚守。

视察中,委员们发现,农村环境治理成效难以维持,思想认识不到位是一大原因。一些干部认为农村环境几十年没有清理过,农民生活习惯上百年没有改变过,短期内彻底改变农村环境问题很难,对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抱有畏难情绪和应付思想,上级督查、检查时就临时安排一下,坚持长效不够。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缺少公共意识和环保意识,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陋习短期内无法改变,比如垃圾随意丢弃和堆积、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等等。如今,不少中青年外出打工,料理家务的多为老年人,让他们改变生活习惯现实中也很难做到。

在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委主任杨建平看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场硬战,表面看改变的是农村环境,深层改变的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农村环境整治离不开政府引领,但绝不等同于政府"包打天下"。她建议,针对个别干部认识不到位问题,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与包村干部、村干部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要打破环境整治考核评比一刀切的做法,在环境考核评比打分时对环境好的村要求更严,给后进村更多鼓励,调动两头整治环境卫生。"洁净家园的主角是广大农民。"通过有线广播、文化长廊、制作板报、文艺表演、竞赛评比、设宣传牌等各种形式,大力度、全方位做好潜移默化的宣传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为治理环境卫生出力光荣,破坏环境卫生可耻的良好风尚。

只有夯实基础,才能避免治理后反弹

视察中,委员们信步走在邵武市庄上村的田垄上,不远处是已投入使用的人工湿地。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化、美化、亮化、标志牌、观景道路和防护栏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大家由衷地感到,落实环境整治项目一定要打好基础,只有夯实基础,不流于形式,才能避免"运动式"清理后随即反弹复燃。

在广州打工的小张回家探望老人,他告诉委员们,小时候家乡的小河经常可以摸到鱼,长大以后,河边到处堆着垃圾,臭不可闻。去年回家却感到了新的变化:河边草坪青翠,水源防护隔离网百米高,警示牌也立起了两块。"老家正在一点一点地美起来,富起来,也许明年春节,就会变回我印象中的老家。"

"农民富了,环境差了"的情况并不鲜见。对于南平这样的农业大市,农村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少数村民忽视环境污染危害性,滥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污染土壤、水体。个别农村畜禽养殖污染严重,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分布较散、治理落后、治理率低。

市政协委员严明建议,要倡导物理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鼓励使用农家肥和复合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和科学施药,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严格农药使用管理,实现高毒农药销售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保证。"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农业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查处和整改。

"不仅如此,农村环境整治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设计来长效管理、常态治理。"市政协委员赵小宝说。"健全农村河道保洁、道路养护、垃圾清运、绿化管护、公厕保洁'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按照农村居住人口密度,建立完善保洁员队伍,明确一周巡回检查次数,对长期从事保洁工作的人员通过"县市补一点、乡镇拿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予以补贴。聘请责任心强、威望高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担任卫生监督员,组织环境整治志愿者,义务开展服务活动,自己动手,美化家园。引导各村制订《村民卫生公约》、《门前三包制度》,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我约束。"他认为,要对已建成的农村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乡镇政府和项目实施村建立有效的环保设施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环保设施的使用率。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2013年,南平又向省.国家申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涉及9个乡镇, 68个行政村,总投资16669.97万元,受益人口13万。家园洁净和美化加深着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因为土地不仅带来财富和尊严,而且孕育生机和希望,回赠我们美丽和健康。

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经费不足。"座谈会上,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这项工作面临的困难。"无论是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危房,对村内街道进行净化、绿化、美化,还是进行其他公益建设,特别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后续运行,都离不开资金保障。""我们闽北农村很少集体收入,日常开支基本靠上级转移支付,哪来的资金开展环境卫生治理!"

几位镇、村干部介绍说:村庄垃圾只是简单地堆存和焚烧处理,还没有达到创建无害化处理指标;保洁经费没有得到长期保障,乡镇的环保设施维护运行费用年缺口就将近50万元;农村卫生厕所建设状况较差,卫生厕所普及率、特别是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

市政协委员王振亮建议,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种投入为主体、城乡联合共建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全面铺开、集中建设的局面。"鼓励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向周边村镇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通过农民投工投劳、村企结对、社会捐助等方式自筹资金投入;利用汇报会、联谊会等形式,广泛动员本土企业、热心人士出资出力;充分调动在外乡贤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新发展、新变化,从而更加支持家乡村庄环境整治。"

杨建平主任提出,要以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为主体,部门联动,整合农办、林业、水利、住建、卫生、发改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她建议市直部门在挂钩帮扶农村工作中,把环境整治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各部门应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帮助挂点村做好整治工作。

"比如集中整治一条街,环保部门组织专家下村抽查,确保整治效果,农业、林业部门提供绿化苗木及技术指导,畜牧水产部门修建生态鱼池或资助鱼苗,规划部门帮助指导立面改造,水利部门对河流进行河道设计,并进行工程及生物防护,实实在在地帮助乡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因村制宜 量体裁衣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

尽管每个人心中的家园不尽相同,但是绝大部分诗人描摹故乡情景都选择乡村化的地方。这仿佛隐含着他们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那就是只有带有自然气息的所在,才适宜于寄托真情实感。用梁宗岱的话说,"我们的最隐秘和最深沉的灵魂都是与时节、景色和气候很密切地相互纠结的"。老家给定的节奏往往是缓慢的,方向是向后的,因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质朴境界的追求,既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乡愁,也具有反观自我、睇视内心的意味。也因此,守护住农村原汁原味的自然本色,就是守护人们心之向往的精神家园。

"每一座村庄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建设一样,如果低水平地简单复制,往往造成千村一面。"经过探讨,委员们几乎达成一致:农村环境整治要注重差异化和多样化,按照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等类型,采用因村制宜、量体裁衣的办法,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在具体实施上,委员们各抒己见,"坚决摒弃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尊重自然,顺势而为,使临河村庄充溢水乡韵味,丘陵村庄展现质朴风貌,真正通过农村环境整治,恢复农村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

"探寻名人踪迹、深挖乡土文化,对各村的历史传说和记载进行调查和挖掘,在各村制成文化一条街或文化墙,将悠久的历史气息、厚重的文化底蕴融进农村环境整治全过程,也让村民记住历史,提升自豪感和荣誉感。"

"规划新村要超前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

走进316国道旁高峰生态保护区内,一处休闲养生胜地赫然呈现在眼前。小溪潺潺,瀑布层叠,泉水滑过山石,激起片片珠玉。家住邵武城区的程兴彬先生趁着周末,带着家人,自驾车来这里度个短假,泡汤喝茶,感受天然氧吧。他称赞道:"像这样的生态项目有特色、有市场,不但把环境整治得干净漂亮,老百姓心里也特别舒畅!"

"把最精华的东西挖掘出来,也是一种保护!"不知是谁发出一句感慨。

诚然,在洁净家园、扮靓村庄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和历史,体味她的魅力所在,在保护与建设、索取与报偿的双向交流中,同样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找到那份质朴而真切的欢乐--"愿家乡, 山青. 水秀. 空气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