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环保 > 环境友好型校园 > 正文

教育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013-08-27 10:15:33      来源:南平环保局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环境教育来说,也应该如此。青岛汉江小学利用本地海洋资源优势,开展海洋环境教育,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海洋是当地开展环境教育最好的资源,汉江小学因势利导抓住了这一优势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环境教育特色。

目前,很多学校抱怨缺乏环境教育资源,不知道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只能偶尔带学生到马路边捡捡垃圾、在校园养养花种种树,这样便算是开展环境教育了。这样的环境教育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现实中真的缺乏环境教育资源吗?

人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环境教育也是如此,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环境教育资源,缺乏的是发现、利用资源的慧眼。苏联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并进行加工、升华,使之成为环境教育的特色资源。有的地方有海洋,有的地方有湿地;有的地方有山,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有草原,有的地方有森林……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自然条件,只要深入挖掘,物尽其用,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特色资源。而且这些本土资源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乡土文明的精神养料,与当地人在骨子里就有着天然情感联系,开展环境教育得天独厚。因此,应当在挖掘本土文化时,着重激活本地的教育资源,使之有效地得以为环境教育所用。

环境教育是社会综合性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它就像植根于本土的树木一样,与周边的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吸收本土的养分,才能长成为参天大树。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以说有怎样的教育资源,就能孕育出怎样的人文氛围,形成怎样的环境教育特色。

退一步说,即便有些地方真的没有特色资源,也不意味着环境教育就没法开展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虽然角度不同,但两位都强调了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在开展环境教育过程中只要用心,依然可以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可以巧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发掘教育的价值,开展特色环境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环境意识,培养他们环保的行为习惯。

总之,只要立足本地优势资源、立足于生活,深入挖掘,精心研究,有效利用,就能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和文化品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