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环保 > 最新播报 > 正文

南平市委书记裴金佳:以绿色发展谋求后发崛起

2013-08-23 08:50:47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民网福州1月29日电(记者 陈晶晶)福建省“两会”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中的关键词。福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省份,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福建”的要求,一直以来,南平在绿色发展上走在福建的前面,甚至为了生态不惜牺牲经济发展。目前,南平正利用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力求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崛起。人民网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省人大代表、中共南平市委书记裴金佳。

记者:南平提出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为什么确定这样的发展定位?

裴金佳:南平市作为福建省的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充分是南平最大的实际和最突出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探索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路子尤为重要而迫切。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之所以提出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倒逼绿色发展。长期以来,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南平作为福建省的生态屏障、闽江源头地区,若以硬拼资源环境换发展,是对人民和历史不负责任,也不能持久。二是消费观念转变呼唤绿色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对“吃得健康、活得幸福”越来越重视,为绿色发展创造了广阔的需求空间。三是跨越追赶路径指向绿色发展。与沿海地区相比,南平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运输成本上没有优势,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能沿袭传统工业化的老路。

绿色发展让南平有机会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现实之举。一是有优势。南平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14%,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的美誉。境内的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世遗”之一,以“世界生物之窗”闻名于世。二是有条件。随着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加快完善,时空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要素配置逐步扁平化,为南平在区域内形成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特色,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有基础。南平是福建的农业大市、老工业基地,在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旅游养生产业以及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

记者:接下去的方向如何?具体的思路是什么?

裴金佳: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合南平实际,是南平的优势所在、责任所在,也是出路所在。我们的思路是: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环境优势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宜居、富民强市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着力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综合发展框架,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优良的“三生并重”、有机统一,把南平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重点是“四绿”:一是发展绿色经济,以绿色产品加工、旅游养生、生物工程、高效生态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特色规模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打造绿色城乡,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建设绿色城市、培育特色乡镇、打造优美新村。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四是保护绿色生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使闽北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围绕上述目标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升思路,加强谋划,积极推进,主动作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议》。邀请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编制绿色发展规划纲要和行动方案。围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绿色城乡、生态村居、生态旅游等方面,筛选并启动实施78个总投资392亿元的绿色发展示范项目,争取尽快建成一批有特色、有内容、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工程。

记者:我们注意到,南平提出打造“绿色城乡”,并把建设特色乡镇、优美新村作为重要抓手,具体考虑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实施?

裴金佳:绿色发展主题是发展,关键在转变。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加持续的发展,让南平更富;另一方面,要把绿色理念渗透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南平更美。

从南平来说,农村人口比重大,乡村布局分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20人,提高城镇化水平,既可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也是推动城乡一体、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我们提出建设特色乡镇、优美新村,就是要以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引导偏远山区农民向中心村镇集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按照现代、绿色的要求,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规划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历史人文和产业鲜明的新型小城镇,打造一批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森林人家、茶庄、竹乡、果园、农庄式新村,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美丽新农村。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